• X
  • Y
  • Z
  • N
  • 「X」世代:
    香港人,內地人。
    中國人。

    大數據時代:
    用數據讀懂
    香港回歸。

    Zone特質:
    這裡是香港,
    獨一無二的香港。

    網絡世代:
    一千個人心中
    一千個香港。

家在這頭 學校在那頭

在繁忙的深港邊境口岸,每個上學日都有一群群由老師或保姆帶領、年紀或小至幼兒園階段的跨境學童「鴨仔團」,穿梭於絡繹不絕的人潮中,追追趕趕乘搭校車往返深圳住所與香港的學校,成為兩地社會獨特的「風景線」。(文/王 杉)

盧嘉麗 舟車時間都用作溫習便更好了

就讀鳳溪廖萬石堂中學的盧嘉麗,自小一開始成為跨境「鴨仔團」一員;10多年間她穿梭深港兩地關口不下數千次,比很多人一生的次數還要多,但今年她才不過是個17歲的少女。

嘉麗父母均是港人,但因父親工作關係,自小全家居於深圳。她直言,年幼時的跨境生涯「真系好辛苦」,當時他們家在距離羅湖關口頗遠的寶安區,過關後乘保姆車也要1個多小時才到家,加上讀下午校晚放學,回到家時已是晚上7、8點。夜幕低垂,還要一邊吃飯一邊做功課。而最慘還是學校長周,因為星期六上早課但沒有保姆車,結果「5點鐘天還沒亮,媽媽就叫我起身。」

她早年也曾因跨境童身份感尷尬,不過隨著相似背景的同學越來越多,已再無類似情況,對跨境上學頗感悠然自得,只是仍覺輪候過關有點不便,「遇上週一週五下班高峰期所花時間特別多;如果這段時間都用作溫習便更好了。」

提到跨境日子中最深刻的回憶,嘉麗即時「投訴」稱:「保姆車姨姨好惡!」她又隨即模仿當時的情形,大聲呼喝:「喂!排好隊啦!」她表示,年少時有感姨姨太兇,小二至小三起即自行「脫隊」,只乘搭保姆車,但過關時未有再跟隨「鴨仔團」排隊。不過回望過去,她亦開始諒解當時情況,「那時大家都很年少,始終唔識性會周圍走;當然,如果姨姨不是那麼惡會更好啦。」

小石頭 我是半個內地人半個香港人

對於那段10年多的跨境上學經歷,已經回到內地生活的小石頭仍說不清喜惡。小石頭在香港完成了小學以及初高中教育,「小學時候上上午校,每天都是六點多鐘起床,然後要過兩個關口,進入沙頭角,再從裡面坐車過香港。」對於這樣的生活,小石頭剛開始覺得很辛苦,但身邊的同學都是這樣過,他也就習慣了。

「其實香港的升學壓力也超級大,想要進大學的話,就要完全專注在學業上,所以在香港也有補習班。」回憶起上學的時光,小石頭說很喜歡在學校裡的感覺。每天放學也有家庭作業,有時多有時候少。「最開心是跟同學一起外出做專題報告,慶祝派對之類的。」

「我是半個內地人半個香港人,」小石頭這樣總結自己的「雙重身份」。他說早年也曾因跨境童身份感到尷尬,「部分香港學生則會歧視內地學生,少許老師也會對內地師生有偏見。但大致來說老師對內地學生或者到內地參加活動還是很熱情。」

小石頭自幼便愛好音樂,於是中學時在課餘時間不停學習音樂知識,想著畢業後去歐洲繼續進修,成立自己的音樂工作室。但因種種原因,這個音樂夢畫上了休止符。小石頭坦言,一開始還想著回到內地以後也繼續找音樂方面的工作,但是現在也沒那麼想了:「有點難,一是難保飯碗,二來自己畢竟也不是很出名的那些……」雖然內地較香港而言就業競爭力沒那麼大,但是對於這位初入社會的新人來說,求職也並非易事。「因為沒有大學證書,所以好工作也還是很難找的。」當被問到「香港人的身份,會為你求職提供便利嗎?」小石頭直言:「那當然,就像到國外讀完書回來一樣吧,總會有點優越感。」

比起香港,小石頭更願意生活在內地:「香港的生活節奏太快了,很忙碌,那感覺很不好。我反而更喜歡生活在內地,比較輕鬆自由。」

【新聞背景】

僅福田口岸就有6001人跨境讀書

2001年,香港終審法院根據香港《基本法》第24條宣判的莊豐源案確立,父母雙方皆無香港居留權的中國大陸居民在香港所生子女可以享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2003年港澳個人游自由行的實施,造成大量無香港居留權的中國大陸孕婦來到香港產子。據媒體報道,從2001年至2011年間,獲得居港權的「雙非兒童」逾17萬人。

據深圳邊檢顯示的數據:2013年,共有6001名學生在福田口岸登記跨境讀書;羅湖口岸有4551名,深圳灣口岸3360名。

香港教育局評估,由於自2013年起實行了雙非孕婦來港產子的「零配額政策」,雙非嬰兒回港所帶來的對學位的需求將於未來數年內下降。小一學位的需求將於2016/2017學年至2018/2019學年期間達至高峰,然後逐漸減至一個平穩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