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
  • Y
  • Z
  • N
  • 「X」世代:
    香港人,內地人。
    中國人。

    大數據時代:
    用數據讀懂
    香港回歸。

    Zone特質:
    這裡是香港,
    獨一無二的香港。

    網絡世代:
    一千個人心中
    一千個香港。

東鐵線上的日常

每天早上,汪林從深圳福田口岸過關,搭上最早一班港鐵火車,沿著東鐵線一路向南到大埔墟站,再搭上班車,於早上8點半到達公司,開始一天的工作。這對於汪林來說,是再尋常不過的一天,她6年來都是如此。作為在香港工作的一名普通內地女性,儘管汪林感受到兩地確實存有差別,但她也說兩地人已經慢慢地互相包容:「其實大家都是中國人,真應該摒棄那種不理智的地域攻擊。」(文/陳舒寧)

汪林初到香港,感受最強烈的是語言差異。在香港,基本通用的是廣東話和英文,近些年普通話才變得常用,措詞方式仍然保留了很多英文的語法習慣。買東西時,內地店員一般是問「你要些什麼」,而在香港,店員則是問「有什麼可以幫到你」,實際上就是對can i help you的直譯。最讓汪林不適應的是,香港使用的廣東話中,外來詞直接用英文單詞的譯音代替,交談時中英文「頻道」要隨時「切換」。語言問題也反映到工作中,汪林介紹說,在香港說英文的人工作基本沒問題,因為會英文表示受過教育,但香港人交流基本還是用廣東話,學一些廣東話工作起來就更順手了。

香港具有國際大都市特有的快節奏。汪林工作的單位是一家科研機構的香港分公司,她發覺在香港工作的壓力相當大,公司裡每一個人的神經都是繃得緊緊的。香港多數公司實行的是每週40個小時工作制。與內地一些事業單位輕鬆的工作內容不同,香港職場人士在工作時間內非常忙碌,汪林說:「你會被整個公司推著向前動,顧客和上司把你當成專業人士。」 汪林的公司裡,不管是香港同事還是內地同事均準時上班,即使有人住的很遠,也會提前做準備,保證準點上班。

工作很「搏命」,這是汪林對香港人工作態度最為強烈的感覺。「香港人會『搶』工作來做,而內地人因為語言和環境的問題,能上進的機會比香港人少很多,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工作之餘,很多香港人都在修學位和考證書,自我「充電」。「像現在普通話開始流行,香港人很努力地學習講普通話,短時間普通話就提高了很多,」汪林說:「這是香港人的優點,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吸取別人的長處。」

兩地人的差別,遠不及工資數額的巨大落差表現得明顯。汪林說,在香港的公司,香港人和內地人同一個職位同一水平之下,工資數額會有40%左右的差距,也就是說,內地人的工資會比香港人的工資少40%左右。而這40%的差距,缺的一個「香港身份證」。按照香港法律,只要在港滿七年就可以申請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並且享有和香港居民同等的社會福利待遇。沒香港身份證的內地人都要指望公司簽合同,如果公司不給簽工作協議,就無法繼續留在香港。由於香港房租高,工資又比香港人低,汪林和其他內地同事唯有選擇每天奔波於深港之間。

香港入境處提供的數據顯示,自2008年5月19日香港推出「非本地生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後,截止到2013年6月30日,獲批赴港工作的內地人累計有22212人。來港的內地人越來越多,內地與香港的矛盾慢慢凸顯。2012年二月,有部份香港網民自費在報紙上刊登所謂的「蝗蟲廣告」,認為內地人搶佔了香港人的資源。廣告一出,引發兩地網民大打「地域攻擊」口水戰。對於地域攻擊這種極端情況,在香港工作了6年的汪林並沒有遇到過,但她承認,同事交往的時候,由於語言、思維上的不同,香港人有小團體的意識,雖然越來越多的年輕香港人不是那麼排斥內地人,卻還會把內地人排斥在交友圈外。

「地域隔閡其實是在減少,」汪林說:「同事之間相熟之後,越來越包容,例如,香港人工作上的交流喜歡發郵件,郵件的內容在之前幾乎是英文或者廣東話譯音,但是現在大家越來越多的使用普通話來書寫郵件,照顧公司中的內地人。在開會時儘量使用通用的英語或者普通話。放工之後,香港同事也會邀約內地同事一起吃飯看電影逛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