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改革

2014年7月30日,國務院公佈《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建立城鄉統一戶口登記制度。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和由此衍生的藍印戶口等戶口類型,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這標誌著我國實行了半個多世紀的「農業」和「非農業」二元戶籍管理模式將退出歷史舞台,揭開了中國城鎮化中戶籍制度改革的大幕。

英國: 城市與農村變革同步推進

第一個實現城市化的國家。1760年英國工業革命開始後,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農業機械化設備出現推進了農業技術革命,促進了英國農業生產力發展,農村大批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城市化進程由此加快。面臨城市人口急劇膨脹、住房短缺、貧民窟密佈、犯罪率居高不下等「城市病」,兩次頒布《工人住宅法》,拆毀貧民窟後,政府興建商店、公園、倉庫、車站、劇院等設施。基本解決了「城市病」問題。

美國:低密度蔓延式擴展

1920年時城鎮化水平已達到51. 2%。20世紀40年代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汽車的普及,許多城市人口移居到郊區,城市空間結構發生顯著變化,由最初的緊湊和密集型向多個中心分散型轉變。20世紀90年代以後,美國政府、城市規劃者、學者和居民都開始意識到低密度城市空間佈局所帶來的問題,提出了「精明增長」(Smart Growth)的概念。

拉美:缺乏產業支撐的過度城市化

二戰前夕,巴西、墨西哥、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和秘魯五個處於半工業經濟類型的國家,城鎮化率和工業化率大致相等。2000年,拉美的城市化率已上升到78%,其增長速度居世界之最。但其城市化速度大大超過工業化速度,造成城市化水平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脫節。

前蘇聯:政府主導的城市化

由於人口總量少,即使其工業化以重工業起步,且重工業始終佔有較大比例,其城市化依然達到了較高水平。然而,農業和輕工業的滯後也始終影響著前蘇聯經濟的健康發展和城鎮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蘇聯在嚴格的計劃經濟體制下,通過自上而下的政策實現城鎮化,城鄉「二元結構」特徵顯著。

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城鄉交錯發展

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出現的人口向少數大城市集中的趨勢,是與其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密不可分的,特別是東南亞新興經濟體,在面臨巨大人口壓力和在國際產業分工中處於不利地位的條件下,依托人力資源優勢實施出口導向戰略的結果,勞動密集型加工製造業在大城市周邊地區蔓延,出現了大量「似城非城,似鄉非鄉」的「灰色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