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3月8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如何走出政治體制改革的瓶頸和困局?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3-08]

邱震海 鳳凰衛視評論員

 今年「兩會」,其中尤其是人大的焦點,就是溫家寶內閣上任五年,此次人大成為一個階段性的總結;同時中國也將正式推出所謂的「大部制」改革。這兩者看似沒有直接關係,其實背後有著深層的邏輯的關係,而且涉及到中國過去和未來發展的一系列深層問題。

發展模式和政治體制:中國兩大瓶頸

 就溫家寶內閣上任五年的情況而言,這是中國迄今發展最快的一段時間,是「中國崛起」從朦朧走向清晰的五年,但同時也是中國問題叢生,或曰各種問題從深層浮上表層的五年。無論是快速發展的五年還是問題叢生的五年,其實都折射了中國經歷三十年改革開放,尤其是十六年市場經濟的發展,在取得長足進步的同時,其發展也進入了一個瓶頸階段。

 這一瓶頸,可以從發展模式和制度建設兩個方面得以觀察。所謂發展模式,就是中國的發展到底是延續一味重視發展和速度,從而積累過高的社會和生態成本,還是注重平衡發展,胡溫上任後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平衡發展」、「和諧發展」等理念,就是對這方面的思考;而所謂制度建設則是指,過去三十年改革開放,尤其是過去十六年的市場經濟,由於沒有注意權力監督問題,導致腐敗問題日趨嚴重,因此根除腐敗、權力監督和制度建設,抑或覆蓋所有這一切的政治體制改革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上述兩個方面,發展模式是個技術層面的問題,而制度建設則涉及到更為深刻的層面;兩者相輔相成,都是中國現階段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實際上,對這兩個問題,海內外的有識之士(包括中國高層及其智囊人士)都已看得非常清楚,問題是如何著手解決,亦即如何在可掌控、可預期情況下,解決一個實際操作的問題。

 就發展模式而言,如上所述,「科學發展觀」、「平衡發展」、「和諧發展」等理念,就是意味著發展模式的逐漸調整;當然,發展模式調整中,也涉及如何進一步開拓思路,抑或如何參照他國經驗,並與中國實際結合的問題,不久前中國一些地方官員提出「叫板新加坡」的思路,大致屬於這一範疇。

 問題比較複雜的是政治體制改革。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鄧小平提出政治體制改革後,政治體制改革的道路在中國走得十分艱難,其間有過不少挫折、停頓乃至倒退。過去十六年,中國基本上是在不觸動政治體制改革的情況下,調整引進市場經濟,並保證了經濟的高速發展,也使—如上所述—「中國崛起」從朦朧走向清晰。

 但這一切只是權宜之計,當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而原先計劃經濟下的政治體制又不加觸動,則必然會遇到一系列深層次的問題,其外在表現形式就是權力缺乏監督並導致腐敗日益盛行。因此,當市場經濟在中國已經發展整整十六年後,面對腐敗屢禁不止的無奈現實,政治體制改革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裹足不前或削足適履,都將使中國未來的發展道路走得充滿風險。

關於政治體制改革的認知誤區

 實際上,中國在取得巨大進步同時,現階段存在的問題,既有發展模式的問題,同時也有政治體制的問題,後者佔據的比例可能更大。由於兩者同時發作,從民眾的角度,實實在在感覺的是一系列缺乏公平正義的現象,包括所謂的「三座大山」(住房、教育、醫療)、弱勢階層受到嚴重忽視、官員腐敗日趨嚴重等。在這種情況下,一股否定改革開放的極左思潮開始死灰復燃,而另一部分要求迅速實行西方民主的自由派思潮也開始蠢蠢欲動;兩者訴求不同,但都以中國現階段存在的問題為出發點,但對中國未來的發展都有極大的危害性。

 從中國主流社會目前的認知來說,對上述問題的解讀或表述,因不同的背景和動機,有不同的切入口。首先,由於政治體制改革過去在中國的曲折道路,大多數人對此都談虎色變,因此政治體制改革這一概念的內涵被嚴重收窄了,甚至被僅限於公共行政體制的改革;其次,出於同樣的原因,政治體制改革往往被與發展模式的改良或更新混為一談。近階段中國大陸媒體和知識界關於「解放思想」的議論,就屬於這一範疇。

 其實,公共行政體制的改革從寬泛的意義上,屬於政治體制改革的一部分或開始階段,但就本質而言,兩者不可作狹義上的混淆;同樣,改良或更新發展模式,需要解放思想,也可引進一些國際經驗,兩者就本質而言,也不可與政治體制改革相混淆。中國今天面臨的瓶頸有兩個,一是發展模式的瓶頸,二是權力監督的瓶頸,兩者有時相輔相成,但就本質和解決方案件而言,卻不可加以混淆。

兩會:探索政治體制改革?

 之所以會出現上述無意或故意的混淆,原因只有一個:政治體制改革在中國是一件太為敏感的事情。問題是:過去幾年人們還可以此來回避,但隨著近年各種瓶頸的顯現,這一問題已無可回避。因此,走出這一困境的根本辦法,是找到一條中國式的政治體制改革之路;政治體制改革絕非西化的代名詞,中國需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吸收他國經驗,完善自身的民主制度。

 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最近撰文認為,西方學者提出「協商民主」的概念,而中國的人大和政協已有幾十年的協商經驗;從世界民主潮流的發展趨勢來看,中國人創造並在堅持中不斷完善的政治協商制度,在發展中國特色民主政治方面有非常大的空間。筆者認為,從中國的現實來看,不可能也不必要抄襲西方,中國現有的人大和政協制度可以成為政治體制改革的試驗基地。

 眾所周知,人大和政協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機制,發揮了很大作用,但也有明顯的缺陷,主要是對權力的監督無法真正到位;其間涉及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遴選或選舉機制、人大和政協內部辯論和表決的程式、人大委員專職化、人大與執政黨的關係、民主黨派和執政黨協商的機制化等一系列複雜問題,需要有心人一步步去完善和架構。

 「兩會」每年例行,若能將之作為中國政改的試驗基地,每年都架構一些新的元素,相信假以時日,可以為探索中國式改革至少找到一個方向。(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