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3月12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內地逐步開放 「港資」光環漸褪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3-12]
放大圖片

 ■港企轉型必須注重技術升級。圖為某企業的實驗室。

 「20多年前,珠三角很多人到香港定居後,返回家鄉就是以『港資』身份進行投資,那時候是件很自豪的事情。」深圳外商協會副秘書長王川流說,「隨著內地逐步開放,不少香港人進一步開拓業務的時候,不一定要事必稱『香港』,創立『深(圳)字頭』的企業,還可以享受當地扶持中小企業的優惠政策。」

 如今,縈繞港資20多年的光環已逐漸消褪,但港資仍然被視為外資,在諸多領域面對限制,令許多港商倍感艱困。全國政協委員馬介璋,是上世紀80年代初即投資深圳的港商之一,還因此帶動了一大批港人投資深圳及廣東其他地市。他認為,港人、港資與內地的關係應該發生轉變:回歸之前,香港經濟由英國人統治和控制,對於中國內地而言,視當時的港資為外資符合國際慣例,完全合理。然而,在回歸10年後,仍然將港人持有的資本視為外資的政策,已經喪失合理性。

多行業多領域 港商望獲認可

 也有東莞港商反映,國家商務部最近發佈《外商投資指導目錄》(2007年修訂)顯示,相較於國家日益為民營企業在營商環境上拆牆鬆綁,港資由於仍被視為外資,導致在祖國的投資面對越來越多的限制,許多內地民營資本可以涉及的領域,港資卻被限制或禁止,如在港商較為集中的製造業中,飲料製造業、醫藥製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等行業受到限制。馬介璋認為,這在客觀上形成了香港人和內地人在投資權和營商權方面的極不平等。

 馬介璋在提案中強調,在改革開放30年之際,中國內地的創新發展速度加快,更應該敞開懷抱,接納港資融入中國市場。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