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图片
 【文汇网讯】(记者 王尚勇 贺毓 石嘴山报道)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博物馆研究人员在贺兰山高峰沟附近又发现了200多幅巖划。这些巖划已经具有中国象形文字的具象性和表意性,组合式的巖划基本形成了文字的构成要素。
巖划就分布在贺兰山高峰沟的两侧,它们有组合巖划和单体巖划,一共是230组(幅),内容丰富,主要反映了当时农耕文化和游牧民族的交替,图案多为动物和太阳。石嘴山市博物馆馆长韩文斌说,最令人惊喜的是一方宽25厘米、高60厘米,划有4个符号的岩石,符号为磨刻制作。
由于年代久远,有一处由圆圈构成的巖划已经掉落在地面上,其余巖划都在悬崖上,最高处大约在20多米,内容多为人物狩猎的场景。人物的体态呈「S」形,展示了人体的优美与高雅。动物形象,比例适度,动感强烈。
韩文斌说,按照磨刻和凿刻的说法,可以考证出,大约在7000年前,也就是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生存了。据了解,绵延250公里的贺兰山,位于银川平原的西边,历史上匈奴、突厥、党项、吐蕃、蒙古等民族在这里驻牧狩猎,繁衍生息。新发现的组合巖画符号,已经具有我国象形文字的具象形和表意形,该馆下一步要邀请文字专家进行考证。截至目前,石嘴山境内已经发现巖划点22处,占宁夏巖划总数的三分之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