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图片
 申维辰与村志负责人合影。 【文汇网讯】昨天,中纪委监察部网站消息,确认了给予申维辰、梁滨开除党籍处分的决定。申维辰、梁滨为中共第十八届中央纪委委员。
据探针微信公众号报道,申维辰与梁滨都是山西籍,都是1956年出生,同样数十年在山西为官。
近期媒体报称申维辰牵涉令计划案,令计划企图以山西籍为纽带打造官商同盟,令计划的「西山会」成员中就包括已经落马的刘铁男、令政策、申维辰、陈川平等高官。
20天前,中纪委通报了对申维辰、金道铭严重违纪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对两人通报中均出现了「与他人通奸」的字样。
据通报,申维辰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巨额贿赂;收受礼金;与他人通奸。金道铭则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索取、收受巨额贿赂;收受礼金礼品;与他人通奸。
2011年春节,申维辰曾写了一篇约6000字的「小自传」,这篇题为《祝福家乡》的自述文章,刊发于《沟北村志》上,而位于山西长治潞城市的沟北村是申维辰的故乡,申维辰在这篇文章中回忆了自己早年的生活、成长经历和走上仕途的发展轨迹,文笔平实,抒发着对故乡的感情。目前,尚未发现此文章还刊发于其他媒体上,因村志印数较少,文中内容并不为大众所知。
根据村志记载,这本村志的编撰工作曾多次得到申维辰的帮助和直接指导。村志编撰的负责人申文惠等人曾多次找申维辰商议,书稿由申维辰审阅,潞城市的市委秘书长、常务副市长及山西省史志院副院长等都曾给予支持。
父亲的谚语:「人托人可以摸着天」
生于1956年的申维辰,从小在沟北村生活并上小学。1961年以后,村里办起了小学,但条件很差,教室搬来搬去,夏天在关帝庙,冬天搬进土窑洞,到了下午就黑乎乎的什么都看不清了。
1965年,申维辰初小毕业后又去邻村上高小,「文革」中停课复课后升入邻村七年制中学上学。
申维辰自述说,他从小对电灯很着迷,因为父亲在城里工作,是长治县红旗木筑厂的工程师,当时长治县还没有从长治市分出来,母亲每年都要带申维辰和姐姐去看望父亲几次。
「每次到了长治市,最令我激动的就是晚上明晃晃的电灯。从市里返回村子的头几天,我总会对家里点的煤油灯生气。」
为了给村里通上电,申维辰的父亲动用在县里的人际关系,通电需要的物资十分难买,「记得村干部提出买电线、买电闸、买灯泡等要求时,父亲老是说一句话:这东西难买,只要多找几个熟人帮忙。」
「人托人可以摸着天」,这是申维辰从父亲那里学来的「谚语」。
1969年村里通电,「只记得是个傍晚,很多人聚集在大队办公室门前,等着看村里第一盏电灯亮起。在通电的那一瞬间,孩子们高兴地叫起来,村里人激动的面孔到今天我还能想起。」
受家庭影响,申维辰还曾学习过木匠活。他的父亲曾患膀胱癌,在北京协和医院做了手术,回村后重操旧业开始做木匠活,申维辰是父亲的帮手,帮着拉锯开料、拿工具等。
而申维辰的爷爷也是木匠,他的父亲14岁开始先后到太原、北京、哈尔滨等地做木工活、盖房子,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还能修钟表、缝纫机。「父亲对我们的学习要求很严,每次回家休息都检查我和姐姐的作业,我也曾因此挨过不少责骂。父亲说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供你们上学。」
母亲检查防申维辰收礼
「母亲虽然不识字,但知道唸书写字最重要,只要我是去写字,她就高兴。」文革时,在母亲鼓励下,申维辰为村里的「战斗队」抄写了很多大字报,「我的毛笔字还可以,大概就是那会儿打下点基础。
根据申维辰的自述,他的母亲生于1918年,「幼年经历坎坷,3岁时死了娘,7岁上又死了爹,从此寄人篱下,吃尽苦头。」
申维辰说,自己的母亲跟随父亲走南闯北开阔眼界,个性开朗,做事风风火火,不喜欢拖泥带水,而且特别爱看戏。「母亲是我人生第一个也是终身的导师,她从不溺爱孩子,严管严教在乡里出了名。」
「我从下挨打受骂是常事,长大后虽然不再挨打,可是做错事被训斥也是家常便饭。」 在工作之余,申维辰陪母亲聊天时,90多岁的母亲仍旧会从做人到做事不厌其烦地叮嘱。
「特别是当有人来访时每次都要亲自查看带了些什么礼物,一旦发现是贵重物品,马上对我板起面孔严厉要求不能收下。」
申维辰事发时,当时96岁的母亲尚健在,申维辰以前常到榆次区探望老母亲,「晚饭后,陪母亲散步都成了家属院风景:一米九个头的儿子,搀扶着身高不到一米五的小脚母亲,不时俯下身子和母亲说话。连不认识的路人看了,都忍不住要点头称讚。」2007年《环球人物》曾这样报道,「离开饭店时,老太太总要对服务员再三感谢,说辛苦了、麻烦了。」
会干农活有助申维辰仕途
申维辰13岁就到了公社去上班,让很多人产生疑惑。实际上,申维辰从小个子高,总比同龄孩子高出一头, 1969年夏天,沟北村所在的黄池公社要选一名电话员,学校介绍申维辰和几名同学去面试不久公社就通知让申维辰去上班,「主要原因是我个子高,看上去像个大人,能担当起事情来。
文革时停课一年多,申维辰就在村里学种地,「母亲、姐姐和我三人在村里,生产队按人头分下的粮食总是不够吃,我们就一起上山捡羊粪交给生产队顶工分。春天帮下种,夏天锄玉米,秋天掰玉米、拔大豆、摘蓖麻等等都干过。」
申维辰自述,他在农村的生活经历对他的仕途也有帮助,后来他在潞城县委办公室工作时,陪县委书记下乡调研,他因为有干农活经验讲解农民生产习惯和种地的讲究,后来他被派到潞城城关公社做党委副书记、革委会主任,而那时他才24岁。「现在想来书记力排众议让我当革委会主任,可能和我对农村熟悉有一定关系。」
1972年,山西的大专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申维辰被黄池公社推荐上了山西大学体育系。毕业后回到潞城县工作,他的仕途越走越顺,从潞城县委办公室副主任一路陞迁为县委常委、纪检委副书记、共青团晋东南地委书记、共青团山西省委副书记,后来曾任山西体委副主任、晋中地委副书记、晋中市委书记,2000年任山西省委宣传部长,2006年调任太原市委书记。2007年10月当选中央候补委员,2010年任中宣部副部长。
2013开始,曾任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直至2014年4月落马。
母亲检查防申维辰收礼
「母亲虽然不识字,但知道唸书写字最重要,只要我是去写字,她就高兴。」文革时,在母亲鼓励下,申维辰为村里的「战斗队」抄写了很多大字报,「我的毛笔字还可以,大概就是那会儿打下点基础。
根据申维辰的自述,他的母亲生于1918年,「幼年经历坎坷,3岁时死了娘,7岁上又死了爹,从此寄人篱下,吃尽苦头。」
申维辰说,自己的母亲跟随父亲走南闯北开阔眼界,个性开朗,做事风风火火,不喜欢拖泥带水,而且特别爱看戏。「母亲是我人生第一个也是终身的导师,她从不溺爱孩子,严管严教在乡里出了名。」
「我从下挨打受骂是常事,长大后虽然不再挨打,可是做错事被训斥也是家常便饭。」 在工作之余,申维辰陪母亲聊天时,90多岁的母亲仍旧会从做人到做事不厌其烦地叮嘱。
「特别是当有人来访时每次都要亲自查看带了些什么礼物,一旦发现是贵重物品,马上对我板起面孔严厉要求不能收下。」
申维辰事发时,当时96岁的母亲尚健在,申维辰以前常到榆次区探望老母亲,「晚饭后,陪母亲散步都成了家属院风景:一米九个头的儿子,搀扶着身高不到一米五的小脚母亲,不时俯下身子和母亲说话。连不认识的路人看了,都忍不住要点头称讚。」2007年《环球人物》曾这样报道,「离开饭店时,老太太总要对服务员再三感谢,说辛苦了、麻烦了。」
会干农活有助申维辰仕途
申维辰13岁就到了公社去上班,让很多人产生疑惑。实际上,申维辰从小个子高,总比同龄孩子高出一头, 1969年夏天,沟北村所在的黄池公社要选一名电话员,学校介绍申维辰和几名同学去面试不久公社就通知让申维辰去上班,「主要原因是我个子高,看上去像个大人,能担当起事情来。
文革时停课一年多,申维辰就在村里学种地,「母亲、姐姐和我三人在村里,生产队按人头分下的粮食总是不够吃,我们就一起上山捡羊粪交给生产队顶工分。春天帮下种,夏天锄玉米,秋天掰玉米、拔大豆、摘蓖麻等等都干过。」
申维辰自述,他在农村的生活经历对他的仕途也有帮助,后来他在潞城县委办公室工作时,陪县委书记下乡调研,他因为有干农活经验讲解农民生产习惯和种地的讲究,后来他被派到潞城城关公社做党委副书记、革委会主任,而那时他才24岁。「现在想来书记力排众议让我当革委会主任,可能和我对农村熟悉有一定关系。」
1972年,山西的大专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申维辰被黄池公社推荐上了山西大学体育系。毕业后回到潞城县工作,他的仕途越走越顺,从潞城县委办公室副主任一路陞迁为县委常委、纪检委副书记、共青团晋东南地委书记、共青团山西省委副书记,后来曾任山西体委副主任、晋中地委副书记、晋中市委书记,2000年任山西省委宣传部长,2006年调任太原市委书记。2007年10月当选中央候补委员,2010年任中宣部副部长。
2013开始,曾任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直至2014年4月落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