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首页 > 即时新闻 > 即时中国 > 正文
【打印】   【评论】   【推荐】  【关闭】  

人民日报追忆上海高院去世副院长


http://news.wenweipo.com   [2015-02-26]    我要评论
放大图片

时任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院长的邹碧华在接待起诉当事人。

【文汇网讯】人民日报发文追忆上海高院去世副院长,全文如下:

「邹碧华怎么了?在抢救?有生命危险?怎么可能!」

2014年12月10日下午2点40许,上海高院院长崔亚东接到电话,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上午,邹碧华还在市政法委参加司法改革会议,按计划,下午他还要去参加在徐汇法院召开的司法改革座谈会。

此刻,上海高院政治部主任郭伟清也调转车头,向医院疾驰。奔进抢救室,郭伟清看到碧华的一只手垂了下来,便下意识地去扶他的手,那只手冰冷冰冷的。

一旁,崔亚东的喉咙像是被堵住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邹碧华,上海高院副院长、司改办主任,法院司法改革最得力的干将,突发心脏病,倒在了司法改革的征途中。

「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

47岁的邹碧华,去世前最牵挂的是司法改革。

去年6月,上海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首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此前,邹碧华参与研究制定了最高法「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司法公开平台建设改革试点」等方案。这一次,推进司法改革的重担再次落在邹碧华肩头。

邹碧华参与主持起草了《上海法院司法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先后召开了15次座谈会,历经34稿。

去世前几天,邹碧华还和郭伟清谈起改革方案,「他说,你们那个员额制方案还要再调整。」

法官员额制是此轮司法改革的「牛鼻子」,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法官比例压缩至33%,意味着有一批现任法官进不了法官序列。怎么改?邹碧华力主避免两个「一刀切」——不按资历、行政级别「一刀切」,要科学考核,给年轻人留有机会;高院、中院、基层法院的法官比例不能「一刀切」,要给一线法官更多机会;要让真正有能力、有水平、能办案的法官进入到员额中来。

有同事劝邹碧华「悠着点,少得罪人」。他说:「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怎么可能没有争议?该担当时必须担当。」

邹碧华带领司改办团队,调研全市法官分布情况、人力资源实际投入,独创了一套「案件权重系数」,分析全市法官办案质效,并请来调查公司进行专业分析,寻求最佳方案。最终,员额制改革避免了「一刀切」。

「邹碧华是将改革作为事业在做,而不是作为一件事情来做。」郭伟清感慨,「做一件事,就要考虑是不是能摆得平。做事业,就是一个标准,怎样有利法治进步,就怎样设计推进。」

「有数据、重事实才能更好地推进改革」

「碧华提出的许多改革建议和方案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最高法司改办主任贺小荣说,「它们都是建立在大量数据分析基础上的,不是理念的堆砌,是用事实说话。」

多年前,邹碧华在长宁法院任院长时,就是通过调查研究,用数据和事实,一点一点往前推进自己的改革设想。

2008年6月25日,邹碧华到长宁法院赴任。还没进自己办公室,就直接到会议室,讨论信访案件的化解。

邹碧华到信访办调取了500多封群众来信、100件执行案件卷宗,逐一分析问题原因。一有空就去立案大厅看法官接待,去法庭旁听法官审案子。这样过了几个月,邹碧华了解了基层法院情况,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执行投诉多、管理薄弱,他就改革了执行流程,改变以往「一人一案管到底」的传统运行模式,将执行分成接待、查控、研判、强制4个环节,每个环节相互牵制、监督,提高执行绩效,执行投诉率下降了76%。

有当事人投诉曾经33个电话找不到法官,他就建起法院「小总机」,安排专人接听,以防法官因开庭等接不到当事人电话,也为当事人提供咨询服务。这一「小总机」模式成了如今在全国法院推广的12368热线电话的雏形。

长宁法院大楼改建,需要设立临时立案大厅。「邹院长看了设计方案,没有说不好,只是要求我们,首先调查来立案的人员数据,再和现有方案对照,看是不是符合现实需求。」长宁法院办公室主任曾俊怡回忆。

调查下来,原来的设计果然有差距,设计团队根据结果迅速调整了方案。「邹院长总说,有数据、重事实,就容易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就能更好地推进改革。」

「先进理念不能超越中国实际」

人们称邹碧华是博士院长,北大博士毕业后,他曾作为上海法院系统首个外派法官,去美国联邦司法中心进修了一年。

「他读的书多,可我觉着他不书生,不教条。」长宁法院副院长胡国均说。在长宁法院时,每逢信访当事人生日,邹碧华都要给对方发条短信,打个电话。他认为,法院不仅要办好案子,还要做好延伸服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当事人排忧解难。

「他熟悉西方法律,同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坚守中国方法。」贺小荣说,「让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为中国改革实际服务,这是邹碧华的智慧。」

早在2000年在美国进修时,邹碧华就专题研究了美国联邦法院内部职责分工及法官辅助人员配置方法,回国后,写下4万字考察报告。「没人让他写这些,他自己总结的。」时任上海高院院长滕一龙说,「他还研究了司法公开制度,回来后给年轻法官做讲座,引起了很大反响。」

多年后,邹碧华在上海高院主持制定了上海法院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综合运用因特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用信息化力推司法公开。其中,有6项应用属于全国法院首创。

邹碧华深知中国实际,了解中国法官队伍现状,不照搬国外一套。「碧华总说,给予法官更多独立审判权是改革大方向,但要有监督。」贺小荣说,「比如,碧华在方案中设立主审法官联席会议和专业法官会议制度,可以发挥资深法官的作用,为疑难案件提供咨询意见。」

「邹碧华凭借前瞻性的改革视野、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全国司法改革的先行者,为上海乃至全国法院的司法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崔亚东说。

去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司法改革成为依法治国的重头戏,这给处于司法改革前沿的邹碧华们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最让我感到难能可贵的是,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崔亚东说,「在工作分工、职务陞迁上,每当我征求他的意见时,他总是说服从组织安排,以工作需要为重。」至今,崔亚东的手机上还保留着邹碧华发给他的一条短信:「我觉得司法改革和信息化是真正能够改变中国法院的两大领域。如果这两年能抓紧干出模样来,也算对得起党,对得起自己的人生。个人上不上台阶不重要。」

在历史给予的重大改革机遇面前,邹碧华追求改革理想,不计个人得失,不计个人毁誉,将改革「一点一点向前拱」,用他47年充分燃烧的一生,写下了改革者的执着和信仰。

      责任编辑:贺顿
人民日报首次权威定义习近平「四个全面」      [2015-02-25]
人民日报:为什么不能用诗作报告      [2015-02-21]
人民日报:中纪委不让贪官过节      [2015-02-16]
人民日报谈中共政治规矩:打破灰色心态      [2015-02-06]
人民日报:有文化名流滥用名气谋利      [2015-02-05]
人民日报:香港市民看厌反对派「政治秀」      [2015-02-02]
习近平1984年首次登上人民日报      [2015-01-26]
人民日报:自己挥霍不把钱给农民工      [2015-01-25]
人民日报:有县书记称与县长是父子关系      [2015-01-23]
人民日报:社保不是万能的      [2015-01-23]
  即时新闻今日排行
  图片专辑
香港学子探寻「三少民族」多元文化魅力
聆听草原儿童天籁 感受曲棍球魅力
港生访中车四方 亲身感受「中国速度」
港生访潍坊高新企业 感受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成果
广深港高铁内地段距香港最近的深圳福田站,2015年底正式启用。从深圳和广州坐高铁,分别仅需15分钟和30分钟便可到达香港,形成「广深港半小时经济圈」。对此,你认为:
香港将融入内地的高速铁路网,有利于经济发展。
香港如未能处理好一地两检问题,高铁作用不大。
        [查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