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图片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协副主席、宇航学院教授徐世杰 记者高丽丹摄 【文汇网讯】(记者 高丽丹 两会报道)随着美国「火星探测」计划的深入,对于太阳系更远行星木星的探索成为不少航天科技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协副主席、宇航学院教授徐世杰昨日向本报记者表示,探索木星重要的是要解决探测器发射、探测器电池板能量源等技术难题。他表示,乐观估计2025年中国可实现木星初探。
太阳系深空行星探测是很多国家未来宇宙探测的重点。木星是太阳系从内向外的第五颗行星,亦为太阳系中体积比较大、自转最快的行星。徐世杰告诉本报记者,要探测木星,最主要的问题是解决探测器发射的问题。由于木星距离地球特别远,要求地面系统必须有对应的大口径天线,另外从地球出发的探测器运载火箭,需要有足够的推力才能达到木星,这就需要间途向多颗行星借力才能实现。这种技术目前中国做不到。
其次,探测器电池板能量源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徐世杰称,木星表面与地球表面不同,由于自传速度快,其表面形态是气态、液态、固态连续变化,是一直处于粘稠状态的「混沌态」,不容易被「拍摄」。另一方面,人类目前已有的探测器主要用的是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电池板的功率和对日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距离太阳越远电池板能量越小。地球表面每平方米上的太阳能为1350瓦,木星表面仅有50瓦到60瓦之间,普通的太阳能电池板不足以维持太久。
他称,日本、德国和美国在实验室条件下已经可以实现太阳能光电转换效率40%,中国大部分的太阳能转换率只能达到10%左右,中国在这方面的技术需要提高。对于更远星球的探测,徐世杰建议使用核电池。
徐世杰表示,目前美国已经把木星列入探测项目,中国还没有木星探测项目。他称,由于探测木星需要的费用很高,乐观估计2020年左右能实现立项;若立项成功,要到2025年才能实现木星初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