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图片
 摩托村官张昭源。(香港文汇网 重庆传真) 【文汇网讯】(记者 孟冰 重庆报道)四年前,张昭源结束了在清华大学7年的学习生涯,但身为中国最高学府硕士毕业的他,并未选择高档写字楼或跨国企业,而是来到重庆最偏远的巫山县做了一个村官。张昭源说,基层的酸甜苦辣让他读懂中国,并让自己坚定扎根基层、惠民生的信念。
巫山县巫峡镇各乡村海拔200米到2000米不等,最远的新路村到镇上,水路加旱路要走6个多小时。作为镇长助理,张昭源常常要走村入户调研社情民意,山路崎岖,交通不便。 「摩托车是山区最适用的交通工具,就是陷进泥潭也能推出来。」张昭源那时工资低,唯一的积蓄就是离开清华时,学校奖励支援西部的毕业生发放的7000元奖学金,他用这笔钱买了一辆摩托车。
两年间,张昭源骑着摩托车几乎跑遍了巫山所有乡镇。「在巫山工作的几年,我远离名和利,却收获了真实的感情。女朋友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嫁给了我,我也更坚定了自己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理想信念。」张昭源说。
如今,张昭源已经调任重庆长寿区保合村,依然骑着他的摩托奔波在保合村的田间地头。前不久,村里的柑橘销售出现了问题,他带着大学生村官搞起了电子商务,两个星期卖出500多箱柑橘,不仅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还探索出农产品销售的新路径。
张昭源说,在清华读书的时候,老学长告诉他,百年以来,清华人有的在世界屋脊,有的在酒泉荒漠,有的在三峡大坝,有的在黄土高坡,他们用生命捍卫着祖国的荣誉,践行着自己的理想,「我现在可以理解入学通知书上的那句话,『清华,是你一生的骄傲。』这不是一种光环,而是一种责任,一种践行理想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