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网讯】中评网12日发表文章《伊核谈判「好协议」 美勿高兴太早》。文章指出,欧盟、伊朗核问题相关六国与伊朗2日在瑞士洛桑达成《联合全面行动计划》,伊朗核问题取得实质性进展,首次迎来和解的一线曙光。该协议被美国总统奥巴马誉为「好协议」、「历史性谅解」。文章同时指出,美伊双方在伊核问题上还存在相当的分歧,能否如期在今年6月底前达成最终全面解决方案,还有很长一段崎岖的路要走。全文如下:
经过8天夜以继日的马拉松式艰苦谈判,欧盟、伊朗核问题相关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与伊朗2日在瑞士洛桑达成《联合全面行动计划》(媒体称框架协议),旷日持久的伊朗核问题终于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首次迎来和解的一线曙光。而该协议虽被美国总统奥巴马誉为「好协议」、「历史性谅解」,但能否如期在今年6月底前达成最终全面解决方案,还有很长一段崎岖的路要走。
的确,这一结果人们期盼已久、来之实属不易。按照伊核问题六国与伊朗此前设定的时间表,双方原本订于今年3月31日前达成初步的框架协议,今年6月30日前达成全面协议。然而,由于美伊分歧严重,互信难以达成,致使谈判一波三折,甚至可以用「极度艰难」形容.报道称,美俄外长要离桌回国的消息不时传出会场。3月31日的期限过后,各方仍未达成协议,为了避免让此前的努力付诸东流,谈判只得一再延期。
事实上,伊朗核问题谈判僵局旷日持久,至今已是第12年。自从2003年初,伊朗宣布发现并提炼出铀后,伊核问题始终在「制裁、挑衅、制裁升级、挑衅升级」的怪圈中打转。有媒体统计,其间,发生过一次空中打击、一次网络攻击、四轮经济制裁,都未予解决,伊核问题已经成了国际社会心腹之患。
华盛顿伊核问题专家指出,伊核谈判向来是奥巴马政府的一项核心外交重点。对于即将离开白宫的奥巴马而言,如果能够以和平方式终结伊核僵局,以免美国重蹈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复辙,将是奥巴马两届任期内美国中东政策中唯一的成功和亮点,也是其重要的「外交遗产」。
对于伊朗而言,西方连年制裁,已经将其经济推向崩溃边缘,鲁哈尼政府迫切希望国际社会解除制裁,给自己一个喘息之机。
据报道,从框架协议内容看,伊朗作出了较大让步,有些让步幅度之大甚至超出人们事先的估计。协议规定,15年内伊将把铀浓缩离心机数量从1.9万台减少至6104台,低丰度浓缩铀从1万千克减少至300千克,不建设铀浓缩厂;福尔多核设施转为技术研究用,不生产浓缩铀,对阿拉克重水堆加以改造,不提炼核武器级钸,不再新建重水堆;把部分离心机交国际原子能机构监管,该机构将对伊核设施和核活动进行核查。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发表讲话,盛讚这是一份「历史性」的「好协议」,称此将切断伊朗获得核武器的所有途径,把伊朗核计划置于严格限制下,从而达到了美方的「核心目标」。
然而与奥巴马的诸多政策一样,对此协议美国国内质疑之声依旧强烈。质疑者认为,框架协议保留了伊朗核设施,甚至保留了伊朗随时发展核武器的能力,当15年协议期限一过,伊朗还能迅速变为拥核国家,届时国际社会恐怕将会无力遏制,因此,该协议非但不值得自豪,反而还是奥巴马伊核政策的失败。有论者甚至抨击,由于难以强迫伊朗放弃核计划,奥巴马政府其实是选择了以解除制裁为条件,引诱伊朗「自废武功」,从这个意义上说,伊核问题框架协议如同一场政治豪赌。
更值得注意的是,本应「共同行动、共同遵守」的框架协议,美伊双方却有着不同解读与阐述,耐人寻味。据报道,美国和伊朗分别发布了各自版本的框架协议,这两个版本有着明显的差异。比如,伊朗强调,《联合全面行动计划》对各方不具有约束性,但美国国务院在其《联合全面行动计划》中反复出现「伊朗同意如何如何」字样的表述。从内容详尽程度上看,美国国务院在其官方网页发布了《计划》的全文,而伊朗外交部发布的则更像是一份行动概况。由此可见,美伊双方在伊核问题上还存在相当的分歧。
更何况,本次达成的《联合全面行动计划》仅仅是个框架协议,并非伊核谈判终点。要在6月30日前达成最终协议,还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商定。伊核谈判越是接近「最后一公里」,面临的困难和变量就越多,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有可能导致谈判破裂,让伊朗核危机重返原点。当然,尽管如此,舆论还是认为,伊核框架协议既捍卫了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又降低了爆发另一场大规模中东战争的风险,历史性意义不容抹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