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图片
 「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创新论坛」在甘肃陇西举行。通讯员 乌日娜 摄 【文汇网讯】(记者 肖刚、实习记者 李阳阳 陇西报道)在甘肃省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平台,整体推进文化大省建设过程中,具有特色文化底蕴和优质资源的「丝路小城」,应如何定位、发展自己的旅游经济,成为其亟需破解的难题。25-26日于甘肃陇西举行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创新论坛」上,来自甘肃省文化、经济、旅游、建筑等领域的30余位专家齐聚一堂,就此课题展开研讨。因地制宜打造地域文化与丝路文化深度融合的主题文化景区,成为与会者共识。
针对陇西县正在倾力打造的「古莱坞」大型文化旅游项目,甘肃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生态旅游中心主任陶雪松认为,旅游项目建设与开发需要以地域文化为根,陇西有「千年药都」之称,其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和养生文化享誉海内外;以「李家龙宫」为代表的李氏文化遗址,每年吸引着来自美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以及内地80多个李氏宗亲组织和10万余名李氏后裔前来寻根祭祖,这种独特的文化影响力是一种不可忽视因素,必将极大地推动本地旅游经济发展。
「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旅游产业中去。」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副院长雷金瑞说,入选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陇西民歌、民间舞蹈「陇西云阳板」以及闻名全国的「陇西腊肉」制作技艺不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是当地文化的典型代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政府的事,在开发旅游产业时,企业亦应积极挖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同时,也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积极贡献。」
甘肃省外宣办副主任杨小平认为,景区建设在充分发挥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亦应着眼于未来,打造以无线4G网络和高速宽带局域网相结合的智慧景区应成为景区建设发展的方向,进而实现旅游服务的「私人订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