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首页 > 即时新闻 > 即时中国 > 正文
【打印】   【推荐】  【关闭】  

中国人结婚成本30年增数千倍


http://news.wenweipo.com   [2015-05-04]

【文汇网讯】结婚,对两个相爱的年轻人来说是甜蜜的,但这份甜蜜有时会变得沉重。买房、买车、拍婚纱照、办婚礼……每一项「甜蜜因子」的背后都需要大笔资金的支持。「婚不起」,已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共同感受。

据半月谈网报道,29岁的孙静和老公都是北京人,2013年结婚。孙静说,不包括结婚用房在内,他们结婚总共花费20多万元。其中,在一家三星级酒店办酒席花费7万多元,给婚庆公司3万多元,首饰钻戒等3万余元,婚纱照6000元,婚服婚鞋大概5000元。蜜月旅行去的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花费2万多元。

孙静说,其实她个人不太在意结婚一定要办酒席,「但是父母还是更希望他们举行婚礼,觉得这是传统。办酒席为了满足父母的心愿。」

在杭州某高校当老师的高琳玲,谈起她在2012年的 「马拉松」式婚礼,直说「『婚不起』,真是『婚不起』,把所有程序都走完,差不多像是被剥了一层皮」。

「一开始就为花销发愁。」当时他们收入相对偏低,家庭资助有限,结婚主要靠两个人自己。两人粗粗做了一份预算,准备10万元左右搞定这桩喜事。

喜事到头来并不全是喜悦。「累!」这是琳玲总结的第一个关键词,因为两人老家与工作地分属三省,3个月里,小两口分别跑了山东日照、陕西咸阳、浙江杭州三个地方,光单趟就要4000公里。而且在山东老家和杭州各走了一趟婚庆常规程序,在陕西则按当地风俗在村里热闹了几天,都不是省事的活。

第二个关键词自然就是「贵」。光杭州摆的15桌婚宴就花了6万多元,再加上5万元的烟酒、近2万元首饰、亲戚来杭州参加婚礼加游玩的近3万元接待费,最后跑完这场婚礼「马拉松」,小两口整整花了21万多元钱。

「相当于我们两个人不吃不喝一年的收入!」在结婚过程中,两人找朋友借婚车、没有买钻戒,一再告诉自己要省一点再省一点,但是另一方面,「毕竟一辈子就结这么一次婚」、「不体面的话,亲戚、朋友、同事难免说閒话」等声音一再充斥耳边,最终,两人的支出一次次超出预定范围。

结婚时如果将婚房算在内,成本就会更高。在北京一家传媒公司上班的王爽今年27岁,来自河北邢台农村,已在北京生活了11年,老公也是河北人。王爽2010年在河北农村老家结婚时,包括在农村自建的房子在内,总共花费35万左右。在农村自己家办酒席6万多元,三金1万元,彩礼3万元。谈到当年蜜月旅行去了哪儿时,王爽歎了口气:「没有蜜月,因为要挣钱。」

据网友计算,中国人的结婚成本30年来增长了数千倍。在高昂的婚恋成本之下,年轻人结婚方式选择的两极分化日趋明显。一部分人选择啃老,另一部分则直接选择裸婚。

「结婚钱父母出」已经成为很多新婚夫妇应对巨额花销时的首要选择。近年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近一半新人结婚费用的20%至60%来源于父母支持;其中更有14%的新婚青年,其结婚消费的80%至100%靠父母资助。

有网友感慨:爷爷娶奶奶只用了「半斗米」,爸爸娶妈妈只用了「半头猪」,而我结婚却要了爹娘「半条命」!

「当结婚逐渐成为一种奢侈,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警惕和反思。」有网友指出,面对暴涨的结婚成本,年轻人结婚要量力而行,有什么条件就结什么条件的婚,爱情不需要盛大的婚礼来证明,「瘦婚」、「裸婚」都是可行的;家长也不要盲目攀比,毕竟家庭和睦不在于一时排场,不要因为一场婚礼而给新人增加沉重的负担。爱情珍贵,但婚姻不该真贵。

买房:年轻人最沉重的梦想

在北京许多地铁车厢内,总能发现五颜六色的售房传单。这些轻飘飘被踩在脚下的纸,成为压在很多年轻人肩上最沉重的梦想。

高房价之下的许多北京普通年轻市民,要买房也得走父母资助和将来自己还贷这条「必经之路」。

孙静说,他们两口子虽然都是北京的,但住房条件并不是很好,房子不大,还要跟父母挤在一起住,所以孙静更希望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他们最近在申请北京石景山和门头沟地区的自住型商品房。

孙静更希望能申请到门头沟的房子,因为那里的房子比较相对便宜一些,二居室大概200万。她说,将来如果中籤,房子的首付肯定是需要父母帮助,然后自己还贷。

杨凡今年32岁,山东人,在北京已经有10年了。杨凡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在北京有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但高高的房价一直让他望而却步,直到北京市出台自主性商品房政策后,杨凡看到了希望。

杨凡是第一批申请自住型商品房的人员,更幸运的是,在2014年6月他中籤了,房子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四环与五环之间,22000元/平米,总房价160万元。房子的首付款大部分由家人承担,小部分自己承担,剩下贷款自己负担。杨凡现在每月还贷4000元,「自从开始还贷以后,明显的感觉什么都不敢买了,生活的品质也降低了,不敢任性花钱了,买东西只注重价格便宜和性价比。」

虽然房子给杨凡带来不小的负担,但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他终于不用在北京「漂」着了,将来也可以把父母接过来住。

「2016年6月30号,我就可以拿到房子的钥匙了。」杨凡很得意。

在北京赚钱 回家乡买房

还有一些年轻人从家乡来到北京打拼,最大的愿望便是在北京赚到足够的钱,回家乡买套房子。

对于是否考虑在北京买房,王爽的态度很明确:「依我们的收入水平来说,北京的房子实在是买不起。」她想着在北京跟老公辛苦几年,将来回河北邢台老家买房。「在老家买房也大概需要五六十万,首付大概也得需要二十多万,还得让父母帮助,剩的钱贷款,将来自己还贷。」 说到这里,王爽有些惆怅。

陈晨是一家主营高校教材教辅的小型连锁书店店长, 2012年从河北邯郸老家来到北京淘金。「工作上的热情很大一部分来自买房子的愿望,现在每个月差不多能存2000块钱,我准备五年之内在老家买一套至少100平方米的房子。」2013年时陈晨给自己定下了目标。

张庭跟陈晨有着相似的想法。「在北京买房子?我连想都不敢想。」张庭2013年3月在重庆垫江老家的县城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总价50万元的期房,首付30%,未来10年每月要还4000元的贷款。

买与不买之外,还有第三种选择

在房子这座「大山」面前,毛峰决定绕道而行。他说,即便每月要付几千元的租金,也不会考虑买房子。2011年,毛峰毕业那年,北京五环内的房价就已经涨到3万多元一平方米,「我觉得以我的收入不可能买得起房子,从此不再想这事,也不焦虑了。」

「买不买房,归根结底还是钱的问题。但除了父母赞助,年轻人哪儿来这么多钱?」他的圈子里,父母代付首付的现象挺普遍。毛峰却说,基于家庭的经济能力,他不会接受这种做法。「我也不羨慕用家里的钱买上房子的人,只有用自己挣的钱买了房子,才有成就感。」

「按揭像个黑洞,我不想让自己的生活乐趣和享受都掉进去。」没有房贷的负担,他本人是各种聚会的常客,还不时买票观看现场演出,或是听上几场音乐会,「日子过得很滋润」。

毛峰坦言,「不买房」的选择确实不是主流。他毕业留在北京的同学们,大都把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视作必须。他的家人也说,既然在北京工作,还是应该在合适的时候置一处房子。

近期,中国社科院的调查报告显示,如果要背沉重房贷,过半90后大学生或职场新人宁愿不买房。若有一笔相当于住房首付款的资金,超过一半的受访者会选择创业,或做更有成就感的事情,而不是买房。

房价高、收入低、不愿房贷压力影响生活质量、家里有钱不缺房……这些,都可能成为90后们不买房的理由。也许,买房不再成为年轻人最为重要的人生选择,如果有钱,他们更愿意创业,或者做其他有成就感的事。

养家:「老奴」+「孩奴」

在全面迎来「421家庭」的今天,养老又养孩的压力,着实给当代青年出了一道难题。

在国内一些知名网站的育儿论坛,很多年轻爸妈都在「晒」自己抚养孩子的成本,每月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除了必要的衣食住行类支出外,还有婴儿写真、保姆开支、幼儿园学杂费、早教课和补习班等额外费用,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感歎抚养孩子已成了「甜蜜的负担」。

王爽有一个三岁的女儿,在河北老家由父母帮着带。「在老家会省很多,像孩子一年的幼儿园的学费大概是2600元,每月再给父母1000元的生活费。」等孩子将来再大一点,还要给她报一些兴趣班,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王爽说:「现在父母身体都健康,还能帮着我,给我减轻了不少负担。所以我现在最担心父母生病,如果父母一病,将面临更多的问题,所以我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老人健康,自己能在北京多挣点儿钱。」

王爽笑着说:「以前买东西的时候,只要价钱不是特离谱,喜欢就买;现在买东西基本就是网购了,只挑实惠便宜的买。」

小王和妻子几年前从湖北到广东惠州工作,已事业有成。作为家里的独子,他非常牵挂老家的父母。

他说,因老婆也是独女,婚后就一直想着把双方父母接到惠州来一起生活,因种种原因一推再推。现在儿子快两岁了,工作生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可是老人的年龄也越来越大,一方面是养老的精神压力,一方面是养儿的生活现实窘况,上下两代的压力让他疲惫不堪。

和小王一样,如今在中国的许多大城市里,独生子女们将不得不面对父母的养老问题。他们不仅有「养不起小孩」的忧虑,还要直面「养不起父母」的危机。他们的日子过得紧巴巴:不太敢去旅游,因为开销太大;看着商店里的贵价货很喜欢却不敢买,因为手头缺钱……

专家:政府和社会应「替儿女尽孝」

时事评论员曹景行在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访时表示,社会要负起责任而不只是让年轻人来承担照顾父母,首先应该延长有工作能力的老年人的工作时限,而不应该一刀切地实行所谓退休制度。同时,需要发展完善的社会保险网络,完善社会服务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唐钧认为,中国社会仍然要提倡「孝文化」,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主要是体现在精神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层面上,因为子女对老人的「精神慰借」,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在物质层面上的家庭保障,必然要逐步为社会保障所取代,这就是要由政府和社会来「替天下儿女尽孝」。

      责任编辑:宝玉
章子怡汪峰在港秘密注册结婚      [2015-04-17]
女子11年结婚10次 曾同时有8个丈夫      [2015-04-14]
陆川被曝已与央视女主播胡蝶结婚      [2015-04-11]
男子假婚助内地孕妇在港产子被判刑      [2015-04-03]
温州房产新政:首次买房政府补助      [2015-04-03]
国内首现网络买房「货」到付款      [2015-04-01]
有600万你会买房吗?博鳌大佬巧妙回答      [2015-03-29]
汪小菲庆结婚4周年破家暴传闻      [2015-03-22]
报告称中国人一年共花220亿美元在美国买房      [2015-03-19]
李克强问西方记者是否在中国买房      [2015-03-15]
  即时新闻今日排行
  图片专辑
香港学子探寻「三少民族」多元文化魅力
聆听草原儿童天籁 感受曲棍球魅力
港生访中车四方 亲身感受「中国速度」
港生访潍坊高新企业 感受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成果
广深港高铁内地段距香港最近的深圳福田站,2015年底正式启用。从深圳和广州坐高铁,分别仅需15分钟和30分钟便可到达香港,形成「广深港半小时经济圈」。对此,你认为:
香港将融入内地的高速铁路网,有利于经济发展。
香港如未能处理好一地两检问题,高铁作用不大。
        [查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