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图片
 王柏荣在中非民间商会工作期间举办活动时的照片。 【文汇网讯】香港青年王柏荣2014年只身来到北京,做一些与非洲相关的工作,父母和朋友质疑他:为何放弃香港好好的生活,简直就是个「白癡」。带着黑框眼镜,身穿蓝色T恤,这位脸型微圆的阳光大男孩,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网记者访问,谈他「北漂」生活。
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90后」(他生于1990年)、普通市民家庭的孩子,王柏荣的学习生涯较为顺利,中学毕业进入了香港大学就读教育学专业。若按寻常路径,毕业后他应落脚一所中学教书育人,有不错的收入,工作稳定且没有太多压力。
只是,王柏荣不希望一毕业就当老师,「可能一辈子就如此,人生看得到尽头」。他要看看外面的世界。
因缘非洲来到北京
毕业前夕思考工作前途时,他无意中看到一本介绍香港重庆大厦的图书。那里是香港少数族裔聚集地,早前东南亚地区人士在那里做买卖,近些年越来越多非洲人聚集于此;有一段时间,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所使用的手机90%是由此地卖出。惊讶于一个被公认「很乱」的地方对第三世界国家竟有如此影响,王柏荣对非洲兴趣浓厚。
王柏荣找着这本书的作者,还到重庆大厦与非洲人士长谈、吃饭、交朋友。他认为香港太小了,所能接触者层次仍有限,要更多了解外面的世界,留在香港可不行。
在网络上搜索有关非洲的信息时,王柏荣发现内地有一中非民间商会,着力推动企业与非洲的经贸合作。通过与商会职员网上交流,他获得了来到北京实习的机会,之后就成为了这家机构第一位香港籍正式员工。
体验「北漂」艰辛
来北京初期,王柏荣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刚从学校毕业,要在北京安顿下来不容易」,他自嘲,自己普通话不好,不接地气,是一个不懂得如何与周围人交流的香港「北漂」。
由于家人不同意他来北京工作,王柏荣不好意思向父母要求资助;薪水又有限,住房问题曾是一大困扰。最初他只能租住床位,十几人住在一套公寓里,早晨还要争着使用卫生间。
「香港一般年轻人受不了,家里住着好好的,刷盘子都能拿1.5万港币月薪;为何你港大毕业,到北京才拿几千块人民币,而且还要搞非洲的事?肯定是傻子。」家人朋友质疑一路不曾中断,父母给王柏荣的话是「玩够了,你就回来」。
王柏荣说,清楚自己正在做些什么,相信自己的选择。工作期间,他协助所在机构多次举办几百人规模的经贸会议,常有非洲国家总统出席。「平台更高、更国际化,让我体会到留在香港感受不到的地方」。有许多朋友不能体会的新鲜感、成就感,王柏荣直言,从不后悔选择来到北京。
他的很多大学同学毕业后留在香港,希望做律师、会计师等高收入又体面的工作,但这些行业已高度饱和,「位置已经坐得慢慢的」,且高度竞争,其实没有太多年轻人的机会。
切身体会内地机会多
在北京,王柏荣深刻感受到:与香港比,内地机会多,有能力者只要竞争拚搏,更有机会获得成功。对此,他有切身体会。去年,他参加一话剧活动时结识了一些北京朋友,后来他们创办了一家名为「蛋解创业」的网络电台,有时请王柏荣做电台主播。他主持的第一期节目即获得40万人次收听,令王柏荣感到意外不已,「这在香港是无法想像的」。
经过几个月的运营,那家电台累计超过700万人次收听,电台创办者也成为创业新星。王柏荣感慨,「几个年轻人,在家里录音、剪辑,却能实现创业梦想,这是香港和内地的区别」。
「年轻人在香港工作看似轻松、稳定,但竞争激烈,压力大,若不愿意跳出来,不挑战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就看得见,没有想像的空间」,王柏荣说。
这个「90后」认为,有些同龄人实际上是习惯了安逸生活,不再有老一代港人勤奋、拚搏的精神和专业能力,又不愿意往外走,造成了发展的困境。他的不少同学如今已体验到步入社会的迷茫。
希望帮助更多港青在内地发展
若要让更多年轻人敢于走出香港去开拓事业空间,不仅需要观念的转变,也需要给予他们配套、帮助。王柏荣建议,有关方面应考虑在内地建立「香港宿舍」,供年轻人租住,减轻他们在内地工作初期的压力,帮他们站稳脚跟。
日前,成立4年有余、会员300余人复盖20多个行业界别的「香港专业人士(北京)协会」,又成立青年事务委员会,专注于团结香港青年,并给在京香港青年和港生打造认识国家的平台,希望他们将来成为京港两地交流互动的桥樑。
王柏荣担任该青年事务委员会主委一职,他说,希望通过该组织为香港青年群体提供各方面的帮助,为他们建设一个在北京的精神家园。
「香港青年增加内地体验,有助于了解市场,助他们闯出一片天地」,他说。
前不久,王柏荣已离开「中非民间商会」,加入一家与因特网相关的企业。他说,未来会留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工作,「扎根内地、面向全国、走向海外」的目标更加坚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