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网讯】(香港文汇网记者海巖 北京报道)中国经济尚未走出增长疲弱的困境,而业内人士预计,本轮股市暴跌可能拖累今年GDP增速不超过0.5个百分点,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可能持续到明年上半年,由此宏观政策上可能不得不继续放松货币政策和加大财政政策力度,而央行在危机时直接为股市背书,是否会引发了又一轮「4万亿」货币注入引人注目。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张明认为,此次股市暴跌不会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中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仍是以间接融资占主体,只要银行体系没有在股市暴跌过程中遭受巨大损失,就不会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张明分析,从银行体系的现状来看,首先,目前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对股市的风险暴露相对有限,主要是通过股权质押与理财产品配资的渠道参与股市,两者加起来的规模不到两万亿人民币,且槓杆率通常为1比1;其二,无论是股权质押还是通过理财产品配资,银行都设有较高的安全边际,30%的股价下跌尚未击穿安全边际;其三,与中小银行相比,中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对股市的风险暴露相对更小。
从宏观经济看,张明认为,本轮股市暴跌会有一些负面冲击。从消费渠道来看,股价大幅下跌可能造成居民财富水平下降,通过负向的财富效应影响消费。从投资渠道来看,股价大幅下跌可能造成企业通过股市或股权质押进行融资的渠道收窄、成本上升,从而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但冲击总体有限,估计本轮股市暴跌对GDP增速的影响很难超过0.5个百分点。
海通证券研究估算,股灾将拖累今年3季度GDP增速0.55个百分点,拖累4季度GDP增速0.4个百分点,拖累16年上半年GDP增速0.47个百分点。地方债务置换令下半年积极财政仍有空间,有望对冲股灾对经济的拖累。但宽财政寅吃卯粮,或无力抵消股灾对明年上半年经济增速的拖累,届时宽货币或再加码。
此外,有消息显示,从央行、银行通过注资、发债、同业拆借等多种方式获得的流动性支持的证金公司,不断在二级市场买入股票、基金,其筹集资金总规模可能最终高达四万亿元。业内分析,这「四万亿」的背后实际上是央行在危机时直接为股市背书,其对证金公司的再贷款无疑会提升通胀预期,会否带来上一个「四万亿」的后果引人注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