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网讯】(记者 葛冲 吉隆坡报道)「你好,欢迎你来参加我们的发布会。」30日下午,北京冬奥申委代表团最后一场发布会前,北京冬奥申委新闻宣传部部长王惠和新闻宣传部副部长徐济成,熟练地用英语和外国记者打着招呼。
英语是国际奥委会官方用语之一。二十多年前,首次申奥时,中国代表团可能还没有几个人能不用翻译,直接用英文举行吹风会,与外国记者「舌战」。而如今,笔挺的西装,流利的英语,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申冬奥代表团在国际舞台上变得游刃有余。
冰球天才少年宋安东只有18岁,却已是NHL(北美冰球职业联盟)近百年历史上首位中国球员。他和申冬奥大使姚明一样,以一口地道的英语,与外国记者交流。冬奥申委财务及市场开发部副部长周星,也是用英语直接讲解复杂的冬奥预算数字。
北京代表团的改变,不仅仅是在着装和语言等外在,还体现在了许多不易被发现的其它方面。按国际规则办事,就是记者体会最深的。初跑奥运的本网记者29日因走的太晚,意外遇到代表团演练,本来打算拍照写稿,却被提醒按照国际奥组委相关规则,申办城市不能提前披露陈述演练,要遵守国际规则。
29日吹风会上,有外国记者问姚明,既然作为体育明星和不少国际奥委会委员是朋友,会不会利用这几天接触委员,为北京拉票。姚明认真地说,「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规则,我们在投票之前不能接触委员们。」
北京代表团的敬业精神和办事速度和认真程度,也绝对是国际标准甚至超国际标准的。记者到吉隆坡二天,遇到中国奥委会主席、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三次,他每次都是小跑着走路。据姚明透露,代表团每天都处在繁忙地工作中,单陈述演练就进行了不下15次。
记者注意到,代表团领军人物、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也是身先士卒。在30日晚的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开幕式前,穿着淡蓝色套装的刘延东一入会场,就带着亲切的微笑,频频向参会嘉宾挥手致意,并主动和前后左右的十来位嘉宾握手寒暄,为北京申冬奥进行「最后公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