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首页 > 即时新闻 > 即时中国 > 正文
【打印】   【推荐】  【关闭】  

屠呦呦曾多次落选院士 被称「三无」科学家


http://news.wenweipo.com   [2015-10-05]
放大图片

屠呦呦

【文汇网讯】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等3人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是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中国人。85岁的屠呦呦与另外两名美日科学家William C. Campbell、Satoshi mura分享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1971年10月4日,经历了190多次的失败后,在实验室中,屠呦呦终于从青蒿叶子中成功提取青蒿素,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以「抗疟神药」拯救千万人生命,自己却安守清贫默默耕耘,她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又一段传奇。 2011年9月12日,时年81岁的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美国「拉斯克医学奖」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

曾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

据人民网2011年10月24日报道,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

这些人是因为学术水平不高、科学贡献不大而落选院士吗?答案显然不是。从上述几位「落选院士」的治学为人风格中,人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袁隆平至今仍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紮在水田里研究超级水稻;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獃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因为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恐怕还不为社会所知;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屠呦呦的老同事李连达院士语,笔者注);饶毅则是出了名的「敢讲话」,研究之余还在自己的博客和国内外媒体上撰文,批评中国科技体制的弊端、教授不听讲座的浮躁学风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诸界。

作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两院院士的评选无异于风向标、指挥棒,具有无可替代的引领、示范作用。其评选是否客观、公正,不仅事关院士群体自身的尊严和公信力,更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热情,甚至海外留学人员的来去选择。

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着的落选院士,涉嫌造假、擅长公关、有权有钱的却顺利当选、风光无限。两相比照,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给公众造成了怎样的印象?

是该检讨、改进两院院士的评选标准、方法和程序的时候了。

      责任编辑:梁潇潇
屠呦呦系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中国人      [2015-10-05]
屠呦呦研究的「青蒿素」到底是个啥?      [2015-10-05]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等3人获诺贝尔医学奖      [2015-10-05]
李克强:督查不要怕得罪人      [2015-10-05]
南海救助局船艇接力台风中救助29人      [2015-10-05]
内地民众吁落实带薪假期错峰休假      [2015-10-05]
屠呦呦曾多次落选院士 被称「三无」科学家      [2015-10-05]
屠呦呦系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中国人      [2015-10-05]
屠呦呦研究的「青蒿素」到底是个啥?      [2015-10-05]
成都一在建工地电梯坠落39层 致4死      [2015-10-05]
  即时新闻今日排行
  图片专辑
香港学子探寻「三少民族」多元文化魅力
聆听草原儿童天籁 感受曲棍球魅力
港生访中车四方 亲身感受「中国速度」
港生访潍坊高新企业 感受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成果
广深港高铁内地段距香港最近的深圳福田站,2015年底正式启用。从深圳和广州坐高铁,分别仅需15分钟和30分钟便可到达香港,形成「广深港半小时经济圈」。对此,你认为:
香港将融入内地的高速铁路网,有利于经济发展。
香港如未能处理好一地两检问题,高铁作用不大。
        [查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