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首页 > 即时新闻 > 即时中国 > 正文
【打印】   【推荐】  【关闭】  

她赢得了诺贝尔奖,为何评不上院士?


http://news.wenweipo.com   [2015-10-06]
放大图片

10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的大屏幕显示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的科研成果。

【文汇网讯】人民网报道,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李克强致信祝贺屠呦呦获诺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国着名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示祝贺。

李克强在贺信中说,长期以来,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包括医学研究人员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攀高峰,取得许多高水平成果。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希望广大科研人员认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瞄准科技前沿,奋力攻克难题,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屠呦呦: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5日晚间,刚刚摘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通过前往看望她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向外界表达的获奖感言。

当年获拉斯克奖后引发的争议与思考

屠呦呦获奖的消息一经传出,在国内再度引发热议。此前,屠呦呦在2011年获得拉斯克奖时,曾引来「一人获奖公平吗」、「三流条件何以创造一流成果」、「为什么落选院士」等疑问。人民日报记者赵永新当时曾以「柏木钉」的笔名,在人民日报发过三篇评论,对这些问题一一回应。在此,我们特意将他的旧作编辑后重发,帮大家了解屠呦呦获奖背后的故事。

屠呦呦获奖:一人获奖公平吗?

公平!科研奖励尊重「第一」、崇尚「首创」

「不能把团队的成果归于一个人」;「把奖颁给她一个人,对项目的其他参与者不公平」……自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以来,类似的言论就不绝于耳。

我们不妨对青蒿素研究的历史稍作梳理——

1967年5月23日,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旨在找到克服抗药性的新型抗疟药物。科研人员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但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1969年1月,年轻的实习研究员屠呦呦,以组长的身份加入该项目。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筛选,该小组最后把焦点锁定在青蒿上。

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屠呦呦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提取青蒿素。1971年10月4日,她成功得到了青蒿中性提取物「191号样品」,该样品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为100%。

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抗疟药内部会议上首次公开报告的全部内容,引起参会人员的极大兴奋。在这一研究成果的启示、鼓舞下,云南药物所的罗泽渊与山东中医药研究所的魏振兴,也分别提取到含量更高的青蒿素。在此后的临床应用、结构测定和新药研发中,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李国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周维善、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李英等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难看出,长达10多年的青蒿素研究的确是协作攻关的集体结晶。但拉斯克评奖委员会之所以把奖杯颁给屠呦呦,所依据的是三个「第一」: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第一个做了临床实验。

以「第一」论英雄,并不是推崇「个人主义」、否定其他参与者的功劳,而是旨在强调第一发现者在科学研究中独一无二的贡献。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茫茫黑夜中,是第一个发现者或发明人开启了希望的大门,为后来者找到了通往成功的路径,其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试想,在青蒿素研究中如果不是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的提取方法,之后的结构测定和药物改良就无从谈起,「东方神药」不知何时才能诞生。

科学研究不是「记工分式」的简单劳动,而是不折不扣的智力冒险。只有尊重「第一」、崇尚「首创」,才能激发更多的勇者不畏艰难,向着光辉的顶点执着攀登。如果在科技奖励中采取「人人有份」的平均主义,不仅不公,而且有害:这样做不仅消解了第一发现者或发明人的价值,也会打击他们的创新积极性,阻碍重大原创成果的产生。

三流条件何以创造一流成果?

紮实做事!科研人员应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

让人震惊的是,屠呦呦的科学创举,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完成的。据屠呦呦介绍,当年是「要什么没什么,只能买来7个大缸,在几间平房里用土法做提炼」。

就是在这样异常落后、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等年轻的科研人员怀着「为国家做贡献」的激情与梦想,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研制出挽救了数亿疟疾患者的「东方神药」,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现在的科研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为何难得做出世界级的领先成果呢?

一位年轻的科研人员给出的答案是:我们这个年代的科学家大多数都太浮躁了,往往不能静下心来挖掘原创的成果。

屠呦呦获奖:为何曾被称为「三无」科学家,落选院士?

是该检讨、改进两院院士的评选标准、方法和程序的时候了。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

这些人是因为学术水平不高、科学贡献不大而落选院士吗?答案显然不是。从上述几位「落选院士」的治学为人风格中,人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袁隆平至今仍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紮在水田里研究超级水稻;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獃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因为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恐怕还不为社会所知;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诸界。

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着的落选院士,涉嫌造假、擅长公关、有权有钱的却顺利当选、风光无限。两相比照,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给公众造成了怎样的印象?

是该检讨、改进两院院士的评选标准、方法和程序的时候了。

      责任编辑:陈梦怡
屠呦呦: 看电视才知获奖      [2015-10-06]
李克强致信贺屠呦呦获诺奖      [2015-10-06]
屠呦呦曾多次落选院士 被称「三无」科学家      [2015-10-05]
屠呦呦系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中国人      [2015-10-05]
屠呦呦研究的「青蒿素」到底是个啥?      [2015-10-05]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等3人获诺贝尔医学奖      [2015-10-05]
诺奖揭晓倒计时 10位中国作家获提名      [2015-10-05]
诺奖明日揭晓 获奖者会怎么花奖金?      [2015-10-04]
处理难民问题受赞 默克尔有望获诺奖      [2015-10-04]
2015搞笑诺贝尔奖揭晓      [2015-09-18]
  即时新闻今日排行
  图片专辑
香港学子探寻「三少民族」多元文化魅力
聆听草原儿童天籁 感受曲棍球魅力
港生访中车四方 亲身感受「中国速度」
港生访潍坊高新企业 感受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成果
广深港高铁内地段距香港最近的深圳福田站,2015年底正式启用。从深圳和广州坐高铁,分别仅需15分钟和30分钟便可到达香港,形成「广深港半小时经济圈」。对此,你认为:
香港将融入内地的高速铁路网,有利于经济发展。
香港如未能处理好一地两检问题,高铁作用不大。
        [查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