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网讯】(记者海巖 北京报道)「足寒伤心,民寒伤国。」在人民大会堂金碧辉煌的金色大厅里,国家主席习近平回忆起少年时在陕北农村的生活经历,那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此后四十多年,无论在地方还是中央工作,他均在扶贫上花最多精力。
10月17日是中国第二个扶贫日,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则于前一日高规格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出席并做主旨演讲。「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这已是近期习近平第二次阐述他的扶贫观。
习近平说,回顾中国几十年来减贫事业的历程,他有着「深刻的切身体会」。上个世纪60年代末,还不到16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了陕北一个小村庄当农民,一干就是7年。「那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我当时和村民们辛苦劳作,目的就是要让生活能够好一些,但这在当年几乎比登天还难。」
陕西、甘肃、宁夏、贵州、云南、广西、西藏、新疆……习近平对中国贫困地区如数家珍,到过中国绝大多数最贫困的地区。习近平描述称,他到乡亲们家中,与相亲们聊天。「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习近平再次引述这一古语,形容所谓治国对待民众,就像父母对待孩子、兄长对待兄弟一样,为其饥寒贫困而悲伤。正因为此,「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