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网讯】(记者海巖 北京报道)三季度中国GDP六年来首次跌破7%,经济运行呈现明显分化,凡是与工业、投资等传统增长模式相关的行业、区域都困难重重,而新产业、新业态组成的新动力,虽初具规模但还难以弥补传统引擎放缓形成的缺口。在新旧经济动力转换尚未完成之际,预计第四季度中国经济将面临惯性下滑风险,降准等稳增长政策将择机出台。
由于工业经济下滑压力持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以及经济增长在地区之间出现分化的态势,四季度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巨大。国信证券宏观研究员董德志认为,一方面,金融业拖累经济增速三季度并不会很明显,将集中体现在今年四季度至明年二季度。第三季度股市成交增速约220%,预计四季度降至20%,明年一二季度负增长。另一方面,工业无亮点,预计可能维持低位徘徊,投资增速则快速下滑,制造业、房地产、基建三大投资增速均有所回落,政府通过基建大幅拉升投资促进增长的预期落空。未来扩大基建仍会是投资和增长的托底手段,但向上拉升的空间并不大。综合来看,预计今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可能继续下滑,到明年三季度经济方能企稳。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报告也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去过剩产能、去泡沫、去槓杆仍未完成,第四季度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更加严峻,国内经济有「惯性下滑」的风险。国际金融市场震荡剧烈,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影响不可低估。第四季度需更加突出防御性宏观政策,以防范经济金融风险。进一步实施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特别是促进投资稳定增长,防止经济硬着陆。
有分析指出,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原有增长模式将继续萎缩,新的动力正在形成,但这些动力是分散的、脆弱的,且体量小,对冲原有动力的能力有限。因此,在产能过剩彻底出清之前,中国经济增速可能会进一步下滑,预计2015年维持在7%左右,2016年经济增长目标则将下移至6.5%左右。
在宏观政策方面,多数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即便采用大规模的刺激,也很难带动民间投资,因此,稳住底线和推动改革是宏观政策的主要任务。财政政策方面,在做好过剩产业、困难地区的民生安置工作基础上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改革等结构性改革,实施结构性减税,激发经济内生活力动力。货币政策将视外汇占款的减少情况继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总体保持中性适度的货币政策环境。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择机实现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争取人民币早日加入SDR,以进一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