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首页 > 即时新闻 > 即时中国 > 正文
【打印】   【推荐】  【关闭】  

中英握手 西方世界啥脸色?


http://news.wenweipo.com   [2015-10-24]

【文汇网讯】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近日有外国媒体报道,美国方面对英国政府、王室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给予的「最红的红地毯礼仪」表示不满。但事实上,美国媒体近日关于此次习近平访英行程及中英关系发展的报道、评论中,这类话题、语气虽有,但并不是「主基调」。

几乎所有美国主流传媒都用一定篇幅报道了习近平此访行程,并提到「黄金十年」、「西方最佳中国夥伴」等英国政府近期给予中英关系的新定义,以及超过此前所有预期的400亿英镑双边合作意向等。当然,部分美国媒体也刻意铺陈了一些在他们看来「不那么愉快」的东西,比如查尔斯王子缺席国宴、欢迎仪式和此后一系列行程中周边出现的小「插曲」,当然还有欣克利角核电站大单所可能涉及的「安全问题」等等。但上述「小嘀咕」的篇幅普遍有限,甚至一笔带过。

与之相比,德国等欧盟国家的媒体对此更为关注,且忧虑也更加深刻。如《法兰克福汇报》10月20日的专题文章,就对中英合作表示了多方面的忧虑,包括「盟友的质疑」、「会影响与美国关系」(提到此前英国执意加入亚投行引发的风波)、「安全专家和价值观捍卫者对中国投资英国核电站的安全警告」等。10月21日的《南德意志报》的文章则表示,中国和欧洲「在政治层面鲜有合作,地缘政治层面彼此无关痛痒」,因此「在欧洲和英国很难有人相信中国会和平崛起」。这篇文章还对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提出质疑,并指责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摆出「典型大国姿态」,并呼吁欧洲国家「拿出并实施统一的对华政策」。

不难看出,尽管存在一些「不舒服」、「小头疼」,但美国对中英关系的发展并没有普遍表现出过多的顾虑和敏感,这是因为美国对英国、中国都有较深刻了解(其中一个是「老朋友」、「亲表哥」,另一个则是近年来最关注的国家之一),知道这两个国家在外交、经济等领域都奉行实用主义哲学,且都是讲究礼仪、语言和外交技巧的国度,对台面上的言行无需过度解读,而实质性的关系则「该怎样就会怎样」。

不仅如此,美国对自身实力和美英关系的牢固性也有足够自信,并不像某些人所渲染的「担心中英关系抢了中美关系的戏」,而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实力,也因多年的「对手戏」有了较深刻的了解。

与之相反,欧洲媒体的担心表明,他们对中英关系的发展和中国「成为一个大国」是真有些心病的,而究其原因,恐怕正出在他们自己身上。

相比美国,欧洲各国提及「价值观差异」的更多,这不仅和欧美政党政治的反差有关(美国政党主要是选举机器,而欧洲政党则保留强烈政治色差),也和欧洲人在这方面的传统和执念息息相关(这从难民问题引发的争议就可见一斑),因此他们中许多人会一边和中国做生意、打交道,一边转着「非我族类」的念头;不少「老欧洲」人至今对欧美以外的「新新世界」抱着居高临下的传统态度。

至于「欧洲对华政策统一」、「英国(欧洲)人向钱看」,实际都是老梗,前者早在讨论解除对华军售禁令和对中国光伏产品「双反」时就在布鲁塞尔响彻云霄,后者则几乎可以在每次中国高级领导人访欧、或欧洲高级领导人访华时听到,而这恰是许多欧洲人最大的心病——《南德意志报》文章坦言,「欧盟28国从来无法形成统一的对华立场、政策」(其实是欧盟的机制导致他们几乎无法在任何问题上形成统一的立场、政策)。

头疼也好,心病也罢,中国就在那里,各国对华政策也必然需要本着现实主义的原则去实施和调整,即便要谈些「不愉快话题」,也同样要建立在实力和交情的基础上:默克尔被公认是「最善于和中国领导人谈人权的欧洲领导人」,中国方面也「最听得进去」,而德国恰是中国在欧洲最大、最重要的贸易夥伴。

      责任编辑:魏紫
中国理念助推中英务实合作新局面      [2015-10-23]
习近平4字建议开拓中英合作新局面      [2015-10-23]
外媒:「习卡会」绘制中英关系新蓝图      [2015-10-22]
习近平:中英关系创下多个「第一」      [2015-10-21]
习近平对中英关系的十大论述      [2015-10-20]
中英关系大事回眸      [2015-10-20]
国平:秋访英伦开启中英关系「黄金时代」      [2015-10-20]
中英关系十年大反转:核电高铁或成合作新亮点      [2015-10-19]
冯仲平:中英关系升温不会影响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      [2015-10-16]
英国首相:习近平访英将开启中英关系「黄金时代」      [2015-10-15]
  即时新闻今日排行
  图片专辑
香港学子探寻「三少民族」多元文化魅力
聆听草原儿童天籁 感受曲棍球魅力
港生访中车四方 亲身感受「中国速度」
港生访潍坊高新企业 感受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成果
广深港高铁内地段距香港最近的深圳福田站,2015年底正式启用。从深圳和广州坐高铁,分别仅需15分钟和30分钟便可到达香港,形成「广深港半小时经济圈」。对此,你认为:
香港将融入内地的高速铁路网,有利于经济发展。
香港如未能处理好一地两检问题,高铁作用不大。
        [查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