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图片
 西周时期「虢季」七鼎六簋 记者田雯 摄 【文汇网讯】(记者田雯 南京报道)12月29日,南京博物院年终大展「和·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之道」展出了250余件文物,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龙耳方壶等春秋时期青铜器、西汉的日月星象图木雕、东汉的伏羲女娲划像砖等国宝级文物集体亮相,展示了从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延绵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参观。
七鼎六簋展先秦礼乐制度
据策展人田甜介绍,展出的西周时期「虢季」七鼎六簋是国宝级青铜器,1990年出土于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在视觉上很具有震撼力。「虢季」列鼎一组7件,形制、纹饰与铭文均相同,大小依次递减;「虢季」簋一组6件,形制相同,大小、纹饰与铭文略有差异。田甜表示,这套青铜重器反应了当时天子拥有「九顶八簋」,诸侯王拥有「七鼎六簋」的宗法礼制,是先秦礼乐制度的实物代表。
另一件西汉时期的日月星象图木雕也颇受关注,长条形的木板原是复盖在棺顶部的盖板,浅浮雕描绘着汉人对日月星空的仰望。炎日于左,三足之乌负日急速翱翔;圆月在右,日中有悠閒的四足蟾蜍与玉兔;飞行的羽人、神鱼等萦绕在日月两侧。田甜表示,该木雕寓意着从汉初高祖定天下开始推行「与民休息」的黄老之学,顺应自然之道早已根深到汉代社会风俗的脊髓中。
而东汉时期的伏羲女娲划像砖亦显示了当时人们对人类起源的好奇和探索,砖的边框饰有菱形纹,划面分为上下两格。上格右为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两尾缠绕。中部为后有双阙、前面立有双柱的一座建筑物,其内跪坐一人,其外一人持笏而坐,楼旁有一树。下格为双龙交尾盘踞图。图案充分展示了东汉时期人们高超的石刻工艺和丰富的想像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