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 快讯 > 正文

梁最后施政报告:履行承诺 推动未来

2017-01-19

【文汇网讯】昨日,特首梁振英在立法会宣读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今日大公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作为一份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施政报告,梁振英就其任内的施政内容和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回顾,并提出了一些新建议。报告清晰而齐全,涵盖了经济、「一带一路」、创新及科技、房屋及土地利用、环保及自然保育、交通运输、扶贫安老助弱、退休保障及人口政策、教育和青少年发展、体育及文化、医疗卫生、市政地区行政及管制等十二个关乎香港经济、社会民生的领域。以下是评论全文:

梁振英演讲过程尽管依然出现一些「杂音」,但最终得以顺利完成,寓意「香港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尽管当下有不同的民意取向,但港人都要坚持共识:「用好机遇、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和谐共融」。

五年施政为港奠定基础

经济温和增长,通胀持续下降。政府近几年在发展经济上除了稳定本港的优势产业外,还注意寻找向外拓展的空间。

首先是加强与内地的合作。在2015年签订的《服务贸易协议》被认为是CEPA的升级版,旨在进一步推进香港与内地贸易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善于利用广东自由贸易实验区前海、南沙和横琴片区带来的政策优惠和税收优惠,寻找北拓空间;在金融服务方面,积极推动「深港通」的落地和积极着手加入「亚洲投资银行」。其次是积极回应「一带一路」建设。政府专门成立了「一带一路」办公室,并由专员负责;2016年4月举办了「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对柬埔寨、白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逐步放宽签证并设立教育基金以促进文化交流。再次,传统优势行业的做大做强。除金融业拓展内地和「一带一路」市场外,建筑、法律和仲裁,都借助广东自贸区进行复制推广;会展业用地则短缺了13万平方米,需进行扩建;创意产业要确立香港作为创意之都的地位,全方位提升电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航运物流业方面,则在全球航运业走势低迷下借助港珠澳大桥的开通来提升珠三角西岸所带来的业务量。最后,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上,创新及科技业的发展被寄予厚望。「创新科技不是空喊口号,而是未来香港经济的重要发展动力」。政府除了新近签订的落马洲河套协议外,还将投入180亿港元完善香港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包括倡议大学成立「知识转移办公室」、20亿元投入「院校中游研发计划」、资助6所本地大学成立120间科创初创企业及「科技券」计划等。

土地房屋方面做好铺垫,静待收成。梁振英上任主要的纲领就是增加土地房屋供应。有人现在诟病梁任内楼价不降反升,有「走数」嫌疑,其实梁任内的土地房屋政策效果现在还言之尚早。首先,内行人都知道梁的上一任基本没有开发用地,樑上任后一直全力主推土地供应,而在香港生地转化为熟地起码要10年的历程。因此,无论横州公屋的供应,还是启德发展区等密度的增加,都不会是短短一个任期就能立竿见影的。其次,政府重新推行土地招标制度,并把土地「打散」供应,引入更多竞争,降低了大地产商的市场集中度。最后,在寻找新用地上,既重视郊野公园的保育问题,又兼顾市民居屋需求。在北大屿航空城、古洞北、粉岭北、元朗南、洪水桥等发展上积极推进土地供应外,还兼顾农地、棕地、海滨等多方利益诉求。因此,作为大多数港人重点关注的土地房屋问题,依然是下一任特首最难突破的「关」。

民生领域可圈可点,强积金对冲广被期待。有鉴于香港「老龄化」趋势,扶贫、安老、助弱是本届政府的施政重点。扶贫方面,樑上任后重设扶贫委员会,公布首条官方「贫穷线」。2016年政府在社会福利的经常开支预算为662亿元,较前四年增加了55%,贫穷人口稳定下降。安老方面,通过「关爱基金」推行长者医疗护理,增加资助安老宿位,并延续「广东院社住宿照顾服务试验计划」三年,缓解本港的养老空间不足问题。助弱方面,对伤残人士、特殊需要儿童提供津贴,并透过奖券基金透过跨界别合作在社区构建互助网络。在退休保障方面,樑上任不久便落实「长者生活津贴」,现时惠及超过44万长者,约佔所有长者人口的37%。而备受期待的强积金制度改良方面,梁在未来这6个月将出台明确措施。

核心问题需持续施策

经济如何做大做强?进一步加强与内地特别是珠三角的合作。善用内地「一带一路」和「自贸试验区」的政策利好和制度利好,拓展香港的优势服务业。如金融、文化创意、建筑、医疗、律师、仲裁、会计,航运物流等领域,都可以通过内地11个自贸区寻找更多的商机和就业机会。特别是前海和南沙等临近的区域,可以成为香港服务业转移和社会管理经验复制的平台,还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香港年轻人就业和居住问题。进一步完善创新和科技产业的顶层设计。把政府180亿的科创资金用到「刀刃」上,加强香港科技机构的应用型成果考核和评估,加强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人才培育,加强与深圳、珠三角制造产业体系的无缝对接。

土地房屋作为施政核心的核心。下一任特首应该在梁振英对土地房屋政策开局的基础上,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推动土地供应和公屋供应。

首先,力推填海造地。比起农地和棕地的赔偿和耗时、郊野公园的保育,填海遇到的阻力较少。借助内地在马来西亚成功的填海造地经验,可以使港在短期内增加土地供应,作用「立竿见影」。鉴于基建、产业基础、地理位置因素,北大屿有望成为填海造地的最佳选择。「北发展,南保育」的理念有助于协调各方利益分歧。填海造地所得能发展集工作、居住、商贸于一体的航空新城,能成为香港新区域。

其次,检讨土地用途和增加发展密度。进一步增加启德发展区内发展密度和优化用地规划,就跑道末端的设计和观塘区发展展开谘询和开发。针对土瓜湾、油麻地和旺角等传统的楼宇老化问题,尽早探讨「改造重建」方案。

最后,集中力量研究如何优化现有公屋政策。港大王于渐教授及团结基金会的相关研究报告,都倡议通过「补贴置业计划」启动现有公屋。尽管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制度改革,但对下一任特首来说,是否可以未雨绸缪?应尽早广开言路,设计周全的公屋改良措施。

优化「长生津」,逐步取消「强积金对冲」。有鉴于香港长者人数和长远财政,全民退保在未来五年期间推行难度不少。权宜之计是优化现有的「有经济需要」群体。接下来,政府将基于「长者生活津贴」进行优化调整,提升福利的惠及面和复盖面。一是增加一层高额援助。向合资格领取津贴的较有经济需要长者,即资产不超过144,000元的单身长者,或资产不超过218,000元的长者父母,提供每人每月3,435元的高额津贴,较现行的高三分之一。二是放宽现行津贴的资产上限,以惠及更多有经济需要的长者,即单身长者225,000元上调到329,000元,长者夫妇由341,000元上升到499,000元。

在此次施政报告备受关注和期待的「强积金对冲」问题上,梁振英也给出了明确的建议:逐步取消强积金与遣散费或长期服务金的「对冲」。第一,不具追溯力。即僱主在建议实施日期前的强积金供款将获「豁免」;第二,降低建议实施日期后的受僱期所引致的遣散费或长服金款额;第三,为协助僱主,尤其是中小企业,政府自建议实施日期起的10年内分担僱主的部分额外遣散费或长服金开支。这样做,有利于均衡僱主和僱员之间的分歧,也使得长期被诟病的强积金问题得以解决。

下任特首方向:传承改进

减少内耗,主抓经济。大部分港人都达成共识,内耗对香港发展没有好处。这些年,多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专案都由于「反对」而「搁浅」。内地经济发展带给香港的机会应牢牢抓住,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香港要善用服务业优势从中分一杯羹。港珠澳大桥通车在即,广深港高铁进展顺利,「西接前海、东有河套」深港合作格局初现,对港企港人来说都能找到拓展机会。政府应引领商贸及经济发展局、创新及科技局、「一带一路」办公室等职能部门做好「守夜人」的角色,做好香港与内地的「红娘」,适度改变以往「放羊式」管理体制。

力排众议,主推土地房屋改革。要处理香港的经济、政治、社会、民生问题方方面面,港府在财政上或人力上都需要大量投入。与其像以往一样「遍地开花」而导致「蜻蜓点水」、「不疼不痒」,还不如由新一任特首领衔,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研究土地房屋的供应,切实解决大多数港人最关心的民生问题。梁振英在任期间在土地开发上虽然遇到阻力较多,但亦已经做了很多的基础铺设。只要检讨期间出现的政策漏洞和推行难度,继续完善土地开发和公屋建设计划,相信5至10年后的施政报告中,越来越多的上楼市民可以体会到这两任特首的辛劳成果。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

责任编辑:楠晴

新闻排行
图集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