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 快讯 > 正文

汉简越千年 曾鉴丝路兴 再为「带路」计

2017-03-11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郝树声。肖刚 摄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郝树声。肖刚 摄

【文汇网讯】(香港文汇网 记者 肖刚)「6万多枚甘肃汉简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丝绸之路有关,生动、鲜活地记录了当时国家间的互相交往,弥补了史书记载的缺失,世界独一无二。」全国政协委员郝树声说,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给予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多一点重视,一定会带来更精彩的中国故事。

甘肃是汉简大省,先后出土汉简30多批次、6万多枚,佔全国总数逾82%,尤以1987年发现的悬泉置遗址为最,大量汉代简牍再现了丝绸之路曾经的忙碌与繁华,是跨越千年的见证与记录。如汉简中关于康居、大宛的记载,集中反映了两千多年前中国汉朝政府同中亚哈萨克斯坦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等地的友好交往,「早期活动在中亚和西亚的民族总在发生变化,所以好多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文字记载都是空白。」郝树声说。

汉简的保护利用备受国家和甘肃省的重视,2012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决定建立甘肃简牍博物馆,目前已划拨用地,但建馆资金缺口很大。作为两届全国政协委员,郝树声近十年的履职中,坚持不懈为此奔走呼吁,「研究利用好汉简的文化资源,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今年两会上,郝树声提交了《支持甘肃简牍博物馆建设》的提案。

郝树声介绍,古老的敦煌,不仅有壁划、雕塑,还藏着经卷、竹简和文书,位于敦煌的悬泉置遗址始于西汉,担负着邮驿和官方接待的功能,是中亚、西亚和南亚次大陆以及中原王朝的使节东西往来必经之地,简牍中对接待活动的记录,形成了最原始的档案。2014年,悬泉置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联合申遗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郝树声认为,汉简中记载的匈奴、羌人、乌孙、月氏等古代民族与现代分布于中西亚、欧洲等地的民族有着文化和血缘上的源流关系,而汉朝与西域30余国通使、和亲、封拜、商贸、求学的记载都对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具有现实参考价值和情感联络意义。

郝树声表示,不仅国内各高校、研究机构的人文学科有简牍学研究者,港台地区以及日本、韩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国亦不乏研究甘肃汉简的学者,且已有近百年历史,日本还将甘肃汉简收入中学教科书。「可以说,甘肃汉简的研究成果已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而积淀在知识领域,进入民族文化的知识系统,汉简之于中国、之于甘肃,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

责任编辑:于岄鸣

新闻排行
图集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