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 快讯 > 正文

季羨林之子诉北大返还原物案二审开庭

2017-03-27

【文汇网讯】 2009年,一代国学大师季羨林辞世。然而,与其遗产有关的纠纷却一直没有停歇。今年3月6日,涉及649件文物、书划最终归属的「季承诉北大返还原物纠纷案」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开庭,但据媒体报道,此案被申请延期审理,没有当庭宣判。记者从该案原告季承处了解到,本案于3月27日上午继续开庭。已是82岁高龄的季承表示,本次庭审很关键,自己会再次发言申述上诉理由。 



 资料图:「季承诉北大返还原物纠纷案」一审庭审结束,季承在法院外接受采访。上官云摄资料图:「季承诉北大返还原物纠纷案」一审庭审结束,季承在法院外接受采访。       

据中国新闻网3月27日报道,这件轰动一时的案子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2001年,国学大师季羨林与北京大学签订捐赠协议。据悉,协议书中约定:将属于季羨林个人所藏的书籍、着作、手稿、照片、古经字划以及其他物品捐赠给北京大学,赠品清单于2002年3月1日以前由赠与人交付受赠与人;赠品将分批分期由赠与人移交受赠与人指定的北京大学图书馆,直到本协议所列各项全部赠品移交完毕。

2013年3月,季羨林之子季承(左二)在媒体通气会上。浦峰摄图片来源:新京报2013年3月,季羨林之子季承(左二)在媒体通气会上。


2009年,季羨林辞世。之后,季羨林之子季承将北京大学诉至法院,要求北京大学返还其父的书划和文物共计649件。由于标的高达1亿元,该案又被媒体称为「季羨林亿元遗产案」。

为何要归还的物品是649件?季承表示,根据2009年1月13日清点的结果,北大所保管季羨林文物、字划共577件,其中207幅是古字划。后来,又清点出38类72件文物,所以,自己要求归还的文物就变成了649件。

对此,《新京报》在2013年3月刊发的一篇报道中称,根据一份发给季承的盖有北大校长办公室印章的文件,北大方面表示,季羨林先生于2001年7月6日签名捐赠的协议合法有效,从未有过撤销捐赠协议的表示,38类物品包含在当初的捐赠协议范围内。

据媒体报道,2012年8月3日,此案正式立案。

一审原告败诉曾称「不拒绝与北大和解」

2016年5月31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这起案件进行了审理。庭审焦点集中在三个问题上,第一,请求返还原物是否于法有据;第二,赠与协议是否有效;第三,赠与协议是否具有公益性。


本案一审时,季承(左)在法庭上。北京一中院供图本案一审时,季承(左)在法庭上


季羨林之子季承起诉称,2008年12月季羨林曾书嘱「原来保存在北大图书馆里的书籍文物只是保存而已,我从来没有说过全部捐赠」、「全权委讬我的儿子季承处理有关我的一切事物、务」。

季承认为,季羨林已于2008年的书嘱中表明全权委讬季承处理撤销捐赠协议的事宜,据此,主张北京大学返还前述珍贵文物、字划共649件,「2001年签协议时并没有具体捐赠目录,也并非析产之后的」。

对于季承的起诉,北京大学答辩称:季羨林先生未有撤销《捐赠协议》的行为,且《合同法》明确规定,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可以撤销的规定。季承提出「返还原物主张」没有依据。

本案一审宣判现场图。北京一中院供图本案一审宣判现场图。


经过审理,8月16日,北京一中院对这起案件进行了一审宣判,驳回原告季承的全部诉讼请求。季承当庭表示上诉。

二审延期审理3月27日继续开庭

3月6日,这件颇受关注的案子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开庭。季承到庭参加庭审。季承说,当初父亲季羨林与北大之间仅为「字划藏品暂存关系」,一审法院却将字划认为「有扶贫、救灾等公益性质」而不可原物返还所有权人的赠品,属于误判。

同时,季承表示,父亲季羨林在捐赠这些东西时并没有考虑其他遗产继承人的权利,一审判决仅将他视为「书嘱受讬人」,遗漏了他作为遗产继承人即所有权人的身份。

据媒体报道,由于涉及北大一方需提供的关键证据,案件被申请延期审理,同时北大未对季承的上诉作出答辩回应。

责任编辑:刘云

新闻排行
图集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