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 快讯 > 正文

时评| 泸县政府的「封、堵、删」还管用吗?

2017-04-06

文/郑曼玲

连日来,四川泸州太伏中学生死亡事件不断发酵,新华社6日发出的一篇报道,在网络上再度引爆燃点。

按照该报道所说,新华社记者赶到泸县调查时,车辆被警察拦截在太伏镇数公里外,好不容易突破制约跑了20多公里村道,采访死者的爷爷奶奶和同学时,记者又被各种暗示威胁干扰,迫使采访对像不敢说真话。在泸县期间,记者所到之处都有当地干部尾随「跟踪,」种种电话骚扰则更是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

与此同时,面对汹湧舆情,惜墨如金的官方通报又闪烁其词,简而化之,在关键问题上没能解答群众心中的种种疑惑,造成网络上谣言四起、群情激昂。

当地政府应对舆情的这些「套路」,外界看来其实非常熟悉,不过就是在信息发布上实行「封、堵、删」三字诀,企图通过阻挠采访、屏蔽信息、删帖抓人来控制事态。但当地官员可能忘记了,如今早已不是「单一声音掌控全局」的「旧时代」,在人人手握麦克风的今天,指望通过简单粗暴的方式遏制民意的表达,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陷入「里外不是人、说啥都是错」的信任危机。

类似的事件不胜枚举,此前在很多地方都曾频频上演。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不少基层政府难以根除处理危机的传统思维,或是想瞒天过海,或是放任发酵,将小事情酿成大危机,错失了舆情处置的最佳时效,也失去了消解舆情的主动权,导致事态愈来愈难以控制,最终成为一部分官员和机构的「噩梦」。

这种落后、僵化的舆情应对模式,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其弊端越来越凸显。在信息高度流通的网络环境下,乱打官腔或闭目塞听只会徒增民众反感。要平息质疑和谣言,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坦诚面对媒体,如实披露真相,这是最大限度维护公众与政府之间信任关系的唯一途径。如果采取「鸵鸟政策」,遇事想堵,做事想拖,只会让质疑和谣言填充真相缺席的空间,一再损耗政府的公信力。

其实,从目前来看,四川泸县太伏中学生死亡事件并不复杂,原本是一起可以进入正常司法渠道的个案。只要司法机关按照正常刑侦程序,在公开透明的状态下进行调查,当事人自杀或他杀之谜即可迎刃而解。遗憾的是,却因为当地政府处理不当、多重外力界入,最后演变成沸沸扬扬的舆情事件。无怪乎有网民认为,在舆论战方面,当地部门所采用的愚蠢的「维稳」方式,正是在「主动自觉」地给搞事的人送弹药。

归根结底,「信息不透明,手段不科学,态度不诚恳」就是泸州政府应对舆情危机的三大弊病。敷衍和推脱从来都是舆情应对的敌人,及时、诚恳公布真相、解决问题才是涉事部门应该拿在手里的法宝。

说到这里,我们向泸县政府试问一句,「封、堵、删」还管用吗?事实上答案已在人心。

责任编辑:乔一樵

新闻排行
图集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