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 快讯 > 正文

观察 | 粤港澳大湾区核心问题在于摈弃「瑜亮情结」

2017-04-19
19日,香港特首梁振英率团考察粤港澳大湾区,首站参观南沙自贸区规划馆(记者胡若璋摄)

19日,香港特首梁振英率团考察粤港澳大湾区,首站参观南沙自贸区规划馆(记者胡若璋摄)

文/郑曼玲

任期只余两个多月的香港特首梁振英,19日起率团考察粤港澳大湾区多个城市,并提出将在6月底卸任前,就大湾区规划发展事宜向国家发改委提交意见,显示特区政府对已被列为国家战略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表现出罕见的主动出击、率先行动的积极性。

之所以选择大湾区规划作为其特首任上的「收官之作」,除了五年来,梁振英一直为推动大珠三角区域融合而孜孜不倦、亲力亲为之外,更因为无论是梁振英还是业界有识之士,早已意识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于香港而言,无疑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难得机遇。

在发展快车上为港「购好票留好座」

一方面,不可否认,随茪涨a开放水平不断提升,香港在贸易、投资方面的中转窗口地位有所下降。不少人担心香港的相对优势将逐渐弱化,以致得了患得患失的「信心病」。而积极主动投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显然有助于香港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找回属于自己的位置坐标,重新明确定位自己的角色。

另一方面,近来「区域规划热」持续升温,中央密集推出区域政策,显示内地经济已经走到大变局的关口,经济地理新版图正处于重塑进行时。有别于前30年东部地区以点状或线状开发为特色的非均衡发展模式,未来30年,中国希望以一种动态均衡的网格状方式走出一条多地争雄、百花齐放的发展道路。

可以说,当前区域经济已进入全面发力阶段。值此当下,中央提出将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无疑是在中国发展快车上为香港「购好票留好座」的具体表现,对于此前已经与多个转型机会擦肩而过的香港来说,显然是个打「翻身仗」的百年一遇的契机。

从诸侯经济到合纵连横

不同于「当红炸子鸡」雄安新区的「从无到有、开疆拓土」,粤港澳大湾区更茞援鞳u从有到好、再造辉煌」。后一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这个「9+2城市群」已历经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无论经济实力还是发展经验都有了丰富的积累,但随之而来的劣势则是,城市间相对独立,协调机制尚缺,明争暗斗在所难免,有些地方甚至还存在相互叫板的「瑜亮情结」。

事实上,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并非首次问世,此前在地方层面上即有提及。但具体到实际操作中,城市群的各个个体,往往口头上承诺精诚合作,行动上倾向单打独斗;表面上路桥畅通,实质上壁垒横生。「战国纷争」的结果,是大家打茼U自的小算盘,重复投资,产业同质,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必须厘清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远不是将地理邻近的几个地区「拿捏」在一起就完事,一堆毫无互补性、行政分割严重的地区组合在一起,显然无法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

梁振英可在协调大湾区上发挥作用

要从寸土必争的「诸侯经济」,变成合纵连横的「命运共同体」,首要面临的将是新一轮竞与合的考验。更何况在「9+2城市群」当中,既有两种社会制度的不同,又有省会城市与副省会城市的协调,还涉及三个自贸区片区的统筹,关系可谓微妙复杂。如果缺乏全盘考虑的产业布局,缺乏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缺乏自下而上的参与热情,所谓通过大湾区建设来激发经济新动能的战略构想,极有可能将沦为纸上谈兵。

从这点来看,卸任特首之后的梁振英,将继续在全国政协副主席的位置上履职,以其对大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熟悉了解,又具有相对超脱、可以统筹全局的身份,未来完全可以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机制协调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恐怕也是梁振英将大湾区规划定为「收官之作」,并对此倾注高涨热情的另一种解读。

(作者系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


责任编辑:乔一

新闻排行
图集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