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 快讯 > 正文

解读|张德江畅谈师者之道 彰显中央对港澳青年关心与期许

2017-05-10

文/郑曼玲

10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在视察澳门的最后一天行程中,特别安排与澳门教育界及高校学生代表交流座谈。他在讲话中指出,教,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育,是人格品德的培养。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施。首先,师者传道,应丰厚学生的德尚,使之修身蕴德。必须立其身、践其言、正其行,教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其次,师者授业,应增加学生的智商,使之博文广智。应因地制宜对中华文化进行发掘和论析,使学生认识和欣赏母体文化,确立成熟的民族文化观,夯实个人身份和民族归属的基础。

年轻时曾在延边大学从事过近8年的教育工作,如今又是中央主管港澳事务的最高级别官员,张德江委员长可以说既懂教育,又知港澳。以这样的身份背景来对港澳青少年教育问题做一个提纲挈领的剖析指示,显然是再恰当不过了。其谆谆教诲,娓娓道来,令人如沐春风,豁然开朗。

10日上午,张德江委员长在澳门大学参加交流座谈会(澳门新闻局)

10日上午,张德江委员长在澳门大学参加交流座谈会(澳门新闻局)

之所以要在张德江委员长此次全面视察澳门期间,特地安排与教育界及学生代表座谈,其目的不言而喻。皆因重视青年问题,做好青年工作,促进青年健康成长,关乎港澳地区之未来与发展,关乎「一国两制」事业之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青年问题 根在教育

一段时间以来,香港发生「佔中」以及在个别青年中出现「港独」倾向,引发大家对青年教育问题的担忧和关注。但对于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源和症结,外界似乎认识上有些偏差。不少人认为,主要是因为随茈球化竞争的加剧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青年人的发展空间受到压缩,就业选择有限,由此感到上升无望,前途渺茫,甚至对未来产生恐惧和迷惘。而这种心态一旦被诱惑或煽动,就容易跟随别有用心的人闹事,甚至走极端路线。

这当然是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但显然并非主要原因,更非根本原因。说到底,其症结还在于教育出了问题。由于受到过去殖民化教育的羁绊,不少香港青年在国民身份认同上认知较少,感情上对「一国」存在隔膜,对国家的宪制并不了解,对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亦没有概念。而某些学校和教师,在教育中对「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的宣传介绍也存在较大片面性,讲「两制」多,讲「一国」少,讲如何保障港人权利多,讲维护国家统一义务少。这些言论在学术和舆论的包装下,在社会上形成一定影响,对公众造成迷惑性,对青年人毒害尤深,难免给特首和特区政府的施政造成较大掣肘。

「家国教育」带来政通人和

反观澳门,回归18年来,国民教育已经枝繁叶茂,爱国爱澳的传承深入人心。澳门教育部门及相关机构十分注重在青少年中普及澳门基本法,1993年基本法颁布后,澳门中华教育会就编写了基本法课本。此外,每年举办的基本法知识问答比赛、短片拍摄设计比赛、话剧比赛也层出不穷,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让青少年和社会大众了解澳门基本法,了解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同时,还通过请来国家着名运动员和青少年学生面对面交流、组织学生到内地旅游实习,以此拓宽青少年的视野,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

张德江委员长与100多名澳门教育界人士及高校学生代表座谈交流(澳门新闻局)

张德江委员长与100多名澳门教育界人士及高校学生代表座谈交流(澳门新闻局)

这种教育成果折射到社会层面,便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它充分证明了,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是建设一个文明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事实上,今日之教育,早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启迪智慧、润泽生命。这既是教育追寻的理想,也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必须成为办学治校的价值取向。惟有在教育中更好地承继爱国爱港、爱国爱澳之传统,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国际视野对接,让文化声音响彻于心,让人文情愫滋养生命,才能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传统根基、世界眼光」的杰出人才。

冀青年以国家昌盛为己任

不仅如此,无论是香港还是澳门,未来都应当如张德江委员长在视察中所讲,下大力气培育治港治澳人才,让爱国爱澳力量薪火相传。政治领袖不是产生于课堂,也不是孕育于温室里,而需要通过基层历练、摸爬滚打,需要在大风大浪中经风雨见世面才能脱颖而出。因此,社会应当提供更多的机会于年轻人,让他们多参与、多见识、多锻炼。同时也可借此树立优秀青年榜样,让青少年精神上有所引领,行动上得到激励。还应借助国家资源,壮大特区优势,提升经济实力,努力解决青年一代的实际困难,让他们看到前景和希望,紮紮实实地普享回归红利。

10日上午,张德江委员长参观了澳门大学的「大学展馆」(澳门新闻局)

10日上午,张德江委员长参观了澳门大学的「大学展馆」(澳门新闻局)

希望广大港澳青年能够如张德江委员长所说,人比山高,志比天远,以国家昌盛为己任,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不负韶华光阴,不要蹉跎岁月。由这样一代有理想、有激情、有憧憬的青年人来继承发展「一国两制」事业,不仅是中央高层之期许,更是港澳社会之福音。

(作者系香港大公文汇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责任编辑:张晴

新闻排行
图集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