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 快讯 > 正文

钱其琛亲历香港回归 掌舵中英谈判

2017-05-10

【文汇网讯】 (香港文汇网记者 李理)钱其琛担任外长期间,不仅参与了香港回归祖国的最关键历程,更通过高超娴熟的外交谈判手腕,在中英双方有关香港政制发展交锋全过程坚决维护「一国两制」原则。据理力争又临危不乱,这是钱其琛在中英较量香港回归历史篇章中给后人留下的最伟大形象。

在钱其琛的回忆录《外交十记》中,他曾满怀深情的记述道,「香港回归是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代中国人曾为之英勇奋斗。回归历程漫长,作为这一代人,我能够亲眼见证回归,已深感幸运,又有机会亲身参与回归历程,更是感到无比荣幸。」

交手五任外相 坚决维护原则

钱其琛在亲历中英最后的香港问题谈判阶段,前后与五任英国外相打过交道。不过,无论面对何种谈判对手,他总能维护好中方的原则。1988年他直接参与香港问题磋商伊始,中英「蜜月期」尚未结束,熟料次年中英关系风云突变,时任英国外相的杰弗里单方面推迟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会议,又给时任中国副总理吴学谦写信,妄言香港信心严重受挫,并意图对此前双方的磋商共识「翻案」,公然抛出解放军驻港问题甚至要求中方推迟基本法颁布时间。

面对突如其来的外交风云变化,钱其琛丝毫没有客气,直接批驳英方关于香港信心的说法,指出恰恰是英方的一系列不友好举措,打击了港人的信心。关于香港政制问题,中方不能同意英方单方面的改变。此后梅杰接任杰弗里又打算加快香港政制改革的步伐,钱其琛再一次亮明底线,「政治改革必须与以后颁布的基本法相衔接,中方主张在香港推行民主,但必须循序渐进。」

七密件博弈政改 不妥协另起炉灶

从1989年底到1995年中, 钱其琛与时任英国外相的赫德展开了中国外交史上前所有的交锋。这一时期,中英围绕香港政制问题的争执也最为激烈。

「我们通过交换信件、正式互访以及在国际会议场合会晤、频繁接触,繁复磋商,就是因为香港问题不仅复杂繁多,而且双方就一些问题争执不下,再加上有一个紧迫的时间表。这种情况,在我与其他国家的外长交往中是很少有过的,」钱其琛如是说。

本来基本法的有关内容,就是按照行政主导和香港民主制发展循序渐进两条原则拟定。但1989年后英方改变主意,要大大加快政制改革步伐,企图搞「代议政制改革」,影响基本法对未来政制的安排。

在有关立法局直选议员比例的交锋中,钱其琛前后与赫德在一个月内交换过七份密信,这也是中英达成的唯一书面协议。不过,令钱其琛所没有想到是,这些后来被双方公开的外交文件竟被英方所毁弃。

此后末代港督彭定康就任后,抛出一个与中方对抗的香港制改革方案,进而演变成中英之间公开而严重的较量。在与彭定康的直接交锋中,钱其琛绝不妥协,指出彭的方案是「对中英合作提出了挑战」,今后的问题在于双方是继续合作,还是「分道扬镳,另起炉灶」。据他回忆,「这些话说得很重,在过渡期以往的交涉和谈判中,我们还从未使用过这种语言。」

钱其琛屡屡揭穿英方破坏香港回归前后政制衔接的企图,回归最后关头另起炉灶,1996年3月,香港特区筹委会正式决定成立特区临时立法会。回顾往事, 钱其琛给出了冷静的分析,「上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英国的当权认识根据这种变化,错误地估计了中国的形势和发展前景。他们认为,过去与中国签署的香港问题协议,英方让不多,吃了亏,想趁机翻案。我想,这才是英方在香港政制问题上引发一场大风波的根本原因。」

1997年7月1日,钱其琛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香港回归的政权交接盛典。面对终日大雨滂沱,心潮起伏澎湃的钱其琛内心如此独白,「我想,不同心境的人会由此产生不同的感受。全世界的炎黄子孙,都会觉得这场大雨畅快淋漓,将中国的百年耻辱洗涤干净,使香港迎来一个全新的未来。」


责任编辑:于岄鸣

新闻排行
图集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