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 快讯 > 正文

宁夏白芨滩人8年建起「绿色长城」 

2017-05-26
上图为2017年5月16日拍摄的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图为2009年8月7日拍摄的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上图为2017年5月16日拍摄的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图为2009年8月7日拍摄的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上图为2017年5月16日拍摄的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图为2009年8月7日拍摄的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上图为2017年5月16日拍摄的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图为2009年8月7日拍摄的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文汇网讯】 (香港文汇网 记者 王尚勇)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宁夏引黄灌区与沙漠「抗争」的前沿。自1953年建立防沙林场至今,三代治沙人艰苦创业,植树造林,完成治沙造林63万亩,控制流沙面积近100万亩。目前森林复盖率达到40.6%,有效阻止了毛乌素沙漠南移和西扩。特别是在大泉干燥性流动沙区,实现了沙漠后退20公里的壮举,在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筑起了「绿色长城」。

据了解,近年来,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成立,给白芨滩的治沙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林场改变过去「一季造林、成活靠天」的传统治沙模式,创造出了扎草方格治沙的成功经验。

在与沙漠的无数次较量中,白芨滩人探索出「治沙」与「致富」相结合的治理开发模式:在沙漠外围营造大面积以灌木为主的防风固沙林,形成第一道生态防线;围绕干渠、公路、果园建设多树种、高密度、乔灌结合、针阔混交的大型骨干林带,构成第二道生态屏障。在两道生态防线的保护下,内部引水拉沙造田,培育经果林和苗圃,果园成为职工的「摇钱树」,苗圃成为职工的「绿色银行」。

目前,沙漠中已有经果林和苗圃1.5万亩,畜草种植面积1000亩,同时发展养殖业。这种模式坚持「治沙」与「治穷」相结合,创造了改造利用沙漠、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范例,被国务院确定为宁夏经济建设重点推广模式。


责任编辑:东方

新闻排行
图集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