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 快讯 > 正文

内地「虚假大学」被曝光 千元可买三万考生信息

2017-06-18

【文汇网讯】 (香港文汇网 记者 王玨)内地高考填报志愿在即,381所「虚假大学」被媒体曝光,其中北京佔了115所,堪称重灾区。值得关注的是,屡禁不止的「虚假大学」骗局,如今还与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等新兴手段结合了起来,考生个人信息买卖现象猖獗。媒体调查发现,在以「高考名单」「招生资源」等为名的QQ群中,有群主称千元就可买到3万多名考生的信息。

内地民间教育服务类网站——上大学网从2013年到2016年共曝光6批虚假大学名单,共381所,其中北京115所,数量最多;其次是上海,29所,山东也有25所。上大学网创始人夏雪介绍,经长期的观察、研究、分析和对比,该网发布的虚假大学,主要存在以下几大方面的问题:一、无民办高校办学资质,不具备招生资格;二、和正规高校名称极为相似,混淆视听,用上「国际」等高大上字眼,或把大学改成学院,把北京改成「中国」等,如中国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中国师范大学等;四、招生和广告不备案,评估和年检不参加;五、建有虚假网站,多有被曝光不良前科;六、批量抄袭正规高校往年简介、盗用图片文字等,涉嫌团伙作案。

从2013年至今,上大学网公布的虚假学校名单,不少学校已经难觅行迹,电话不通或换号,官网打不开或者很久未更新。不过夏雪说,虚假大学制假成本低,而且屡禁不止,「我们每年发布一批死掉一批,但可能第二年会捲土重来,重新注册一个网站,改一个高大上的名字,通过地下产业链一走,又活过来了」。

有教育专家认为,这些被曝光的虚假大学,和「野鸡大学」有所不同。按国外情况,野鸡大学是确实存在的大学,只是学历不被承认;而网上公布的虚假大学,则是没有实体,只通过网站进行招生诈骗,其行为与电信诈骗性质相似。

另据羊城晚报记者暗访发现,屡禁不止的「虚假大学」骗局,如今还与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等的新兴手段结合了起来,买卖考生信息的违法现象遍布全国,形成了一个利润巨大的利益链条。据报道,在多个以「高考名单」、「高考数据」、「招生资源」等为名的QQ群,充斥着「求2017广东高三名单」、「求山西17届高三名单」之类的消息,另外卖方信息也不少,一群主称拥有广东汕尾3万多名考生信息,售价一千元,包括考生姓名、学校、住址、电话、性别等信息。记者拨打电话核实,13个通话中,有10个能直接或间接联系到相关考生。

北京101中学2017届毕业生吴青林对本网称,每年填报志愿前,学校有专门的指导和预警,强调按正规渠道填报志愿,要求学生查询教育部、市教委、市招办等政府权威部门网站信息,最后还会有老师对学生的每一份志愿表进行审核。

文凭崇拜催火「野鸡大学」

不光是国内「野鸡大学」火烧不尽,国外的「野鸡大学」也纷纷盯上了国人。据2013年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援引美国大学统计的数据,美国「野鸡大学」氾滥成灾,中国已成为其最大的受害国,美国的「野鸡大学」每年的学位证书95%给了中国人。

钱钟书的《围城》中,方鸿渐在欧洲留学,最终从爱尔兰骗子手里买了一个克莱顿大学的假文凭。而这么多年来,克莱登这样的「野鸡大学」,一直历经风雨而不倒,确实是有着非常强大的「生命力」,这生命力源自旺盛的现实需求和文化根源。

与其说,一些考生和家长是因信息不对称而上当受骗,不如说大部分的情况是一场「愿打愿挨」的游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凭社会,直到今天,无论是求职、求偶、陞迁,有学历就是比没学历吃香,海外大学就是比本土院校走俏,「文凭崇拜」是一种普遍的的社会风气,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驱使下,一些家长和考生明知这些「大学」和文凭是假的,但因各种利益驱使,甘心「花钱买假」。

「野鸡大学」氾滥,败坏社会风气,破坏社会诚信。相关责任部门须通过综合执法与治理,消除「野鸡大学」的生存土壤并切断其违法产业链;另一方面,社会舆论也要积极扭转「文凭崇拜」、「重学历轻能力」等认知偏差,形成风清气正的「大气候」,这样各种歪门左道才会彻底失去市场。

四招识破「野鸡大学」

1,抄袭正规高校信息。「野鸡大学」的校名,通常与正规高校名称相似。而「野鸡大学」网站上的简介、图片,也常盗自正规高校。

2,网站域名不规范。经教育部批准的高等院校官方网站,域名后缀一般为「edu.cn」,而「野鸡大学」多为用于工商金融企业的「.com」等后缀。有些「野鸡大学」会在「.com」前加入「-edu」或「edu」,蒙骗考生、家长。

3,网站内容错漏百出、不更新。大部分「野鸡大学」,网站设计错漏百出,网站上的「公告」、「新闻」等内容,常年不更新,且与学校无任何关系,或都是些垃圾信息。

4,联系方式不靠谱。网站上留下的校址、联系电话,一般不存在或打不通。网站域名、备案号信息在工信部系统查不到。


责任编辑:东方

新闻排行
图集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