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 快讯 > 正文

中英街打造商贸旅游特色小镇

2017-06-20
波记百货开业有30年(记者 石华 摄)。

波记百货开业有30年(记者 石华 摄)。

李天送一家在中英街祖业开店(记者 石华 摄)。

李天送一家在中英街祖业开店(记者 石华 摄)。

李天送(记者 石华 摄)。

李天送(记者 石华 摄)。

 泰日台药店靠货真价实一直传承30年(记者 石华 摄)。

泰日台药店靠货真价实一直传承30年(记者 石华 摄)。

中英街街景(记者 石华 摄)。

中英街街景(记者 石华 摄)。

【文汇网讯】 (香港文汇网 记者 石华)香港回归后中英街「购物天堂」的称号逐渐褪色,然而即使失去了商业地位,但作为深圳八景之一的「中英街」经过改建后,目前,已转型为集旅游、观光、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特殊城市生活区。20日,记者从中英街管理局获悉,中英街正在通过科技智能化手段提升通行效率,年底还有望取消办证工本费。

人文商业吸引百汇坊入住

香港的连锁商户百汇坊在中英街开业已经有两年多了,去年,黄子和又在中英街开办了一家,他看好中英街的前景,也有一种爱国的情结。

据百汇坊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店里卖的最好的就是奶粉、尿布、药酒以及化妆品。虽然近年来海淘、阿里等电商纷纷崛起,但实体店仍有优势。「目前,政府为了支持中英街的发展,将办证时间从三个月一次改为了一个月一次,人流有所恢复。」工作人员称,海关打击水客的力度加大,生意也跟着有了好转。

曾经繁荣兴旺的中英街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单一的商业手段已经难以维系中英街当年黄金街的美名。「打造历史文化名街,以文化旅游促经济发展的想法早年便已成型。」据中英街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中英街的转型便是让历史文化「活」过来,自历史文化发展目标确立以来,盐田区政府投资了5000万元修葺建设骑楼、古塔公园、回归广场、浮雕墙等中英街十大景点。「现在每年的客流量总体维持在300万左右,最高峰时达到每天1.5万人。」

沙栏吓村在中英街的文化转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沉睡200多年的传统麒麟舞陆续被挖掘,「天后宫」和「吴氏宗祠」得到修复,濒临失传的天后宝诞庆典仪式也获得传承,鱼灯舞民俗博物馆面世等,这些充满历史文化风情的中英街文化逐渐取代商业成为吸引游客参观的重点。

货真价实坚守30年老店

目前,华界中英街一共有147家商店,登记过的商舖中只有6家是原籍居民经营,如实惠、波记、泰日台等,虽然客流量难以恢复往日排长龙的状况,但是他们依旧选择坚守,为的就是传承一种精神——货真价实。

1979年,大榕树旁的泰日台药店开业,目前店里除了木质柜台换成了玻璃柜台之外,其余的装修、地板都是开业时的样貌。老板李天送是一名充满活力的港人,他带着家人在这里营业已经30多年了,与周围的街坊都有很深的感情。「哪家孩子病了来买药,如果没带钱就先拿药,过几天街坊一定会送钱过来。」

「我们店的名字叫泰日台,顾名思义,开业时只卖泰国、日本和台湾的药,大概有50多种,现在药品有几千种,涵盖了世界各地。」李天送告诉记者,这家店面是自己的祖业,所以经商必须货真价实,不仅赢得街坊的信任,连部队和政府机关也来他的店里买药。

随着深港合作进一步加深,深港两地民间对中英街商贸旅游价值都有强烈的共识,为未来深港合作创新中英街发展模式提供了可行性和可能性。据李天送介绍,有人曾出十几万的月租承租他的店面,被他毫不犹豫的回绝了。「说到底还是舍不得,有一份感情在里面,这家店面永远会传承下去。」

回归后中英街成为历史符号

1999年,中英街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孙霄出任首任馆长。他认为,如果中英街没有改革开放,就是一条军事分割线。而香港回归后,中英街已成为历史文化的符号。

1997年6月30日,香港回归前夜,整条街很安静。孙霄回忆说,7月1日清晨中英街的居民都起得格外早,就连许多平常看不见的老人都走出了家门。人们在中英街上组成庆祝回归的游行队伍,下午还在中英街「回归广场」举行了「中英街两边居民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大会」。

2009年,该博物馆与香港国民教育中心开展「中英街文化之旅」的活动。孙霄回忆说,当时是香港国民教育中心主动联系的博物馆,港方认为,回归后需要加强香港对国民身份的认同感。「当时香港年轻人只知道香港回归,却不清楚香港是如何分割出去的,而在这方面,中英街的界碑记录下了当年的历史。」

2001年,深圳市盐田区政府修建了一座警世钟亭,翌年举行第一届鸣钟仪式。每年3月18日作为中英街的警示日,来自深港两地上千民众聚集此地举行鸣钟仪式,如今已经鸣钟15个年头。


责任编辑:高峰

新闻排行
图集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