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 快讯 > 正文

全媒特稿|民生优先促香港社会和谐

2017-06-28

【文汇网讯】 今春在港期间,朋友与我说起这样一件往事:1995年6月,每年举办全球最杰出领袖人物评选的美国《财富》杂志封面以「香港已死」为题,预言九七回归后香港将会出现大倒退,认为没有「明天会更好」,香港前途将「玩完」,又声称北京将插手香港,将牺牲香港在世界关键角色地位。回归后,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下,香港依然保持繁荣稳定,市民安居乐业,不断取得发展进步。2007年,《财富》杂志则见风使舵,刊文《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改口承认「我们错了」,指关于「香港之死」的报道确实过于夸大而导致误判。

回望历史,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当年所谓「香港已死」悲观论调不攻自破,香港这颗「东方之珠」依然熠熠生辉。而相形之下,曾经的殖民统治者大英帝国则陷入经济衰退、脱欧、恐袭等泥潭之中,正在苦苦挣紮。

到底如何看香港回归以来的变化发展?就这个话题,曾与华闽旅游酒店预订中心总经理刘以诚先生等年轻时挚友作过多次长时间交流。这些在香港谋生发展三四十年的朋友表示,尽管香港在转型进步发展之路上走得比较艰难,但回归这20年来香港在经济发展、财富增长、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等各方面还是有明显进步,日子过得比回归前更好。

首任特首董建华的表述则更为精准具体:香港回归20年来,法治、自由市场经济、国际化程度和市民生活方式全部得以保留,而20年来经济以平均每年3.3%的速度增长,经济繁荣得以维持,「无论以什么标准看,香港『一国两制』的实施都是成功的」。董建华强调,主张「独立」或反对「一国两制」的人是绝少数和不得民心。

近年来,香港发生了「佔中」、旺角暴乱等一系列事件,吸引了国内外关注的眼光。香港从一块资源贫瘠之地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奠定了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地位。伴随着城市的成长,绝大多数香港人的价值取向是发展经济、热爱家庭、勤劳敬业、遵纪守法等。现在,香港社会生活中怎么会出现「泛政治化」现象呢?这座「东方遭遇西方」的城市到底怎么啦?


产生这些社会现象的成因非常复杂,学界和舆论界关注分析文章很多,梳理一下主要体现在:一是贫富差距,在资本与劳动两者关系上,资本权重与控制能量过大,社会财富增量朝着资本、富豪一方集聚,导致贫富差距有扩大趋势,带来社会不同阶层的分化撕裂;二是青春迷茫,高房价、高租金、高成本使80后、90后年轻人感到生活压力较大、发展前景欠佳,产生焦虑和抗争情绪;三是心态失衡,相比较于内地持续高速发展,香港发展速度明显缓慢,甚至于在GDP总量、劳动者收入、生活品质等方面有被毗邻的深圳赶超趋势,使一些香港人心态感到有所失落。再加上全球大环境格局变化,香港确实面临着「女娲补天」、转型发展的全新机遇与严峻挑战。

说白了,这些年造成部分香港人不太开心的理由不外乎这样几点:房价太高、工资涨得太少、「自由行」偏多、好学校难进、生活压力太大、活得有些累。说到底,就是世界各国各地区面临的共同话题: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如何化解近年来香港社会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当今香港首要任务,这正在成为越来越多香港人共识。从首任特首董建华、「一代人成长起来的富豪」李嘉诚,到专家学者、媒体人士乃至普通市民,社会各界纷纷为解决民生难题出谋划策,寄托建设更美丽、更美好、更美誉香港愿景。


值得期待的是,候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将于7月1日宣誓就职。习近平主席讚扬林郑月娥爱国爱港立场坚定,并指她行政经验丰富,具有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在香港社会认可度一直很高。

确实,林郑月娥见证、经历、参与了香港回归、发展历程,在宣誓就职成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位女性行政长官前夕,她在接受媒体集体采访时表示,过去20年,「一国两制」在香港落实非常成功,它维护了香港持续繁荣、稳定,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地位更加稳固。

在谈宣誓就职后施政重点、工作规划时,她表示重点解决房屋等问题,落实竞选期间提出的3个方面问题要优先处理的承诺:第一是土地房屋;第二是教育;第三是经济发展。

显而易见,林郑月娥倾情关注的施政治港重点,就是解决民生问题。她提出,政府不但要当好「服务提供者」和「监管者」,还要成为「促成者」及「推广者」。

相信在林郑月娥及其团队带领下,香港人一定会更加团结、共同努力,使管治重回正轨,回复有效施政,恢复建设发展,用经济转型进步、缓解民生问题之策之力之功,化解政治困局,促进香港社会平衡协调可持续稳定繁荣发展。

(作者何建华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香港大公文汇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供稿)


责任编辑:乔一

新闻排行
图集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