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 快讯 > 正文

巴国留学生赶上「一带一路」机遇

2017-08-08
香港学子们参观兰州文理学院的校内广播电台,并一尝当DJ的滋味(记者曾庆业摄)

香港学子们参观兰州文理学院的校内广播电台,并一尝当DJ的滋味(记者曾庆业摄)

【文汇网讯】 (实习记者 黄文华 陈嘉浚 吕杏莹 李思颍)7月29日,「范长江行动-2017香港传媒学子甘肃行」采访团来到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实验室,并在这里「偶遇」了两名透过「一带一路」奖学金计划,来到中国学习再生能源技术的巴基斯坦留学博士生。「我的名字是Ahmed」,标准的中文让学子们大感意外,原来,平日除了要与本地师生交流学习,他们还要努力适应文化差异,更希望在中巴友好关系下寻找发展机会。

从2015年起,中国开始资助6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人才到中国留学,每年约提供一万个名额,兰州大学就是其中一间参与计划的院校。据该校生命科学学院李祥锴教授表示,学院每年设20个名额予沿线国的留学生,除了豁免学费和住宿费,另外每月每位会获得奖金3500元人民币,Ahmed和Shah Fascia便是奖学金获得者。他们称,来到中国读书原因,除了有一个更好的研究设备外,奖学金也是吸引他们来中国读书的主要原因之一。Shah Fascia说:「资助减轻我们的经济负担,使我们可以专心研究,无后顾之忧」。

Ahmed和Shah Fascia今年已第二年在兰州大学进修,Ahmed主要研究的是利用细菌去分解重金属废料,从而净化转成电能作供电之用;Shah Fascia则研究利用厨余、植物废料和牛粪等生物可解有机物质来转换成生物气体,然后再转化成能源。说起研究原因,Fascia指,他认为每一样的东西也有可利用的价值,「废料也有可用价值,不想这些废物被弃掉。」

多尝试克服文化差异

做研究每天都要埋首在实验室,Ahmed指他早上八点半就到实验室工作,直至晚上八时,每天差不多一半时间待在实验室作测试。除了在实验室外,Shah Fascia指他们平常也会跟院内的教授们开会讨论研究进度,「我们要定期和李教授开会,讨论研究进度,互相交流和学习」。

两个留学生离乡别井,千里迢迢来到中国生活,问及他们在中国生活最大的困难,两人不约而同地表示最难是学习中文和适应文化差异。Shah Fascia称,每一个留学生都要上中文课,在课上要学发音和字词。为了克服学习中文困难,他们平日会多跟学生和教授交流。即使与中国朋友外出,他也会把握机会练习中文。透过这些交流,他很快就学会基本用语,更成为首个校内中文语言测试合格的巴基斯坦留学生。

谈到差异,Ahmed和Shah Fascia说最佳的方法就是尝试。Ahmed举例,他以前没有吃过面条,因此刚来的时候,就不太习惯吃。但他说:「当我尝试更多,基本上现在已经能吃面条」。Shah Fascia更指爱吃中国食物,如兰州牛肉面、饺子和火锅等。经过不断尝试和融入,如今两人已慢慢习惯兰州生活。

谈到未来会否继续留在中国还是回国,Ahmed和Shah Fascia指目前尚未决定。Ahmed称,随荂u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政府投入620亿美元资金到巴基斯坦,这就象征两国良好的合作关系,将会愈来愈多合作发展。」他更表示,未来会考虑跟朋友于中国合资做生意,以寻找发展机会。

(来源:大公报)

责任编辑:Cancan

新闻排行
图集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