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 快讯 > 正文

专题|融合两岸文化学者智慧 坚定中国文化自信

2017-08-25

【文汇网讯】 (香港文汇网记者于海江、实习记者吴千 哈尔滨报道)24日,「第九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分论坛在哈尔滨召开,来自两岸四地的专家学者对文学、文化、书法、艺术评论与创作、美术教育、艺术教育、舞台艺术、摄影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台湾师范大学讲座教授刘国松演讲。记者于海江摄

台湾师范大学讲座教授刘国松演讲。记者于海江摄

86岁龄的台湾师范大学讲座教授刘国松表示,世界上分东西两大划系,东方划系是水墨划,西方是油划,虽然用的材料和技法,以及呈现的作品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精神上是艺术家追求的过程,在绘划形式上,是从写实,经过写意,到抽象概念的一种表现。同时,刘国松以其自身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实验为与会的专家学者带来了很多启发。

中国书协香港分会主席施子清致辞。实习记者吴千摄

中国书协香港分会主席施子清致辞。实习记者吴千摄

中国书协香港分会主席施子清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两岸四地的文化和文明是一样的。我们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传承,在文化艺术领域,各有所长,各有特色,各具价值。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多包容,互相吸收,加深交流,共同开拓和展现当代中国文化的精神风貌。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张志庆演讲。记者于海江摄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张志庆演讲。记者于海江摄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张志庆说,文化传承和国家形象塑造,必须面对国家形象日益受到国内和国际的关注和全球化的进程。活化传统是非常重要的,要充分认识文化及其认同的历史性,积极寻求文化的现代转换,运用学术的力量、民间的力量和年轻人的力量,利用新媒体等各种方式,提升文化发展的动力,寻求现代传统的转化。

香港一新美术馆总监杨春棠演讲。记者于海江摄

香港一新美术馆总监杨春棠演讲。记者于海江摄

香港一新美术馆总监杨春棠称,希望中国的观众对博物馆重视起来。博物馆的展览,其实就是揭晓中华文化各式各样的故事,有古时的,有今天的,有传统的,有现代的,有历史的,接受我们中华文化,博物馆这个平台就非常适合。很多观众都希望透过博物馆的展览学点东西,了解过去的文化和历史。

香港艺发局委员及艺术评论组主席卢伟力演讲。记者于海江摄

香港艺发局委员及艺术评论组主席卢伟力演讲。记者于海江摄

香港艺发局委员及艺术评论组主席卢伟力称,中华文化创新,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对中华文化的掌握,所以对文化历史要做深入根本和细致清楚的研究,并且将其提升到一个高度,还要开放胸襟去吸收其他各地不同的文化形式,想像文化在当代社会有什么实际的功用,可以引起现代孩子的兴趣,作为活化的一种方式,互动、冲击和反思,是得到刺激和养分的非常好的方式,来做文化的创新。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周由强致辞。实习记者吴千摄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周由强致辞。实习记者吴千摄

台湾中国文艺协会理事长王吉隆表示,文艺批评不只要确定作品的地位,同时要鞭策作品提升的价值。在时代性方面,要继往开来传承中华文化,同时启发未来的文化,另外还要重视地域性,「两岸艺术发展道路不同,但是文学艺术没有疆界,文化艺术要摆脱地域性、人为性和世界性,要能够满足各个地区人类的精神需求和艺术需求,但是同时又要保持地域性,因为没有地域性这个作品就没有鲜明的特点和特色。」

国际(澳门)学术研究院署理院长、华侨大学高级研究员、文学博士研究生高胜文表示,澳门回归以后,文化发生了很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有了7000多个文化社团,其中有大量的文艺社团,而且还得到了基金会的大力的赞助,这对于澳门的文化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高胜文说,目前澳门的评论社团比较少,只有三个,希望未来文艺评论在澳门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据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周由强称,两岸四地的专家学者在此次论坛中,共同为加强文艺评论繁荣发展当代文化艺术建言献策,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提供了智力支持。


责任编辑:梁潇潇

新闻排行
图集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