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 快讯 > 正文

刘洪彪的笔墨人生

2017-09-01

文/杨帆

刚与柔、虚与实、正与欹、浓与淡、枯与润、形式与内容、循规与破法、南帖与北碑……书法中的种种对立在其草书中呈现着创造性的统一;逆与顺、苦与乐、理性与感性、严谨与率意、持守与狂放……世间的对对矛盾在其人生中实现了深层次的融合。或许,正是笔墨与人生的双重修鍊和相互作用,成就了当代着名草书家、中国书协副主席刘洪彪,也印证着他的别样感悟:「出色的草书家应是朴素的哲学家。」

刘洪彪在创作中

刘洪彪在创作中

二○一七年一月三十一日,「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春节大联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在《江山如画》节目环节,刘洪彪受邀现场挥毫创作草书巨制。在音乐的旋律中,在舞蹈的烘托下,一管毫颖彷彿被刘洪彪赋予了灵性,于侧立的丈二宣纸上,提按顿挫,起承转合,节奏或导似泉注,或顿如山安,结字或欹正相生,或倚侧呼应,墨色或润含春雨,或干裂秋风……观者的心率不由得随着笔致行藏而共振跃动,情绪随着布构开合而起伏跌宕。杜甫名作《春夜喜雨》,在刘洪彪狂草的演绎下,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生机勃发、意趣盎然的动态写意图,赢得了会场的一片喝彩。

刘洪彪在中央电视台书划频道演播室录制《草书三十二讲》专题讲座

刘洪彪在中央电视台书划频道演播室录制《草书三十二讲》专题讲座

作为中国文联的年度重大品牌活动,今年的「大联欢」首次纳入书法艺术表演环节,而刘洪彪成为第一位书法艺术表演的领衔主角。事实上,刘洪彪此前创造过书坛的一系列「第一」:三十多岁蝉联两次全军书法比赛一等奖;四十岁开始,每十年在北京举办一次个人书法作品展;他设立的「刘洪彪书法馆」,是全军最先出现的个人书法馆;自二○○七年始,连续三届蝉联中国书坛「兰亭七子」称号,书坛独此一人;四十六岁起,连续三届担任中国书协理事;多年来出任全国、全军书法展览、电视大赛评委六十余次,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资深评委……

刘洪彪参加「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15春节大联欢

刘洪彪参加「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15春节大联欢

盛装书法 审美新风

一位书法评论家这样写道:「洪彪先生是当今书界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忽视的『现象』之一—无论是在最普及的意义上,还是在最学术的意义上。」在当代中国书坛,刘洪彪的影响力、感召力有目共睹,其艺术主张和创作实践被广泛关注和认知,一系列创新被书法同道风从响应。

其中,「盛装书法」是刘洪彪为书法审美理念和实践掀起的一道新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书法展览一直相形见拙于其他艺术,与书法应有的审美价值极不相称。由此,刘洪彪提出「展厅是件大作品」的理念,大到展厅装置、环境营造,小到展签、请柬乃至纸袋,凡是影响书法作品审美的一切细节,都应纳入整体视觉场域加以系统考虑,让书法「穿盛装」。无论是自己策展,抑或为他人布展,还是受邀为中国书法界的「兰亭奖」书法展等国家级重要展事担纲艺术策划,刘洪彪都全身心地实践着自己「盛装书法」的主张,令每一次展览均别出心裁,不同凡响,推动中国书法展览形式实现了质的飞跃。其现实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把书法包装得美观一点,而是从更深层次上改变书法对社会生活的介入和传播方式,提升广大民众对书法审美价值的尊重和认同。

榜书九帧(68cm×68cm×9)

榜书九帧(68cm×68cm×9)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有言:「先文而后墨」。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这「天下三大行书」无不以书家自作诗文为载体,以内容和形式的珠联璧合彪炳书史。从四十岁开始,刘洪彪每一次举办个展,全部作品都是自书诗文,三十多年坚持书写内容的原创性,这在当下书坛并不多见。刘洪彪虽一无家传、二非科班、三未拜师,却自我加压,推敲格律韵辙,研习诗文精髓,自抒胸臆,久久为功,时有佳构。二○一三年《人民文学》杂志曾推出「诗书十二家」系列,以专题形式介绍十二位诗书并重的名家,刘洪彪就是其中一位。对于重笔墨技法、轻人文修养的浮躁时风,刘洪彪强调,书法家要具备文心,笔墨应带有文性,作品需充满文气。在他看来:「书自家诗文,吐自家心声,抒情表意更加真实充分」。

无论是盛装书法,还是自作诗文,均不属于笔墨自身范畴,但却与书法本体紧密关联。前者从书法形式上拓展审美空间,后者是以书写内容涵养笔墨本体。前者借鉴了现代美学的诸多理念,后者则是从人文传统中汲取营养。这两个象限分别代表着书法外延的不同方向,各自汇聚着取径不同的书家群体,甚至被有些人视为相对的两极。而刘洪彪在这两个象限上同时发力,均有建树,尽管维度不同甚至貌似对立,在追求书法美学价值这一目标上却是融会贯通,异曲同工。

自撰联《当谋奇特事;要做正常人》(246cm×31cm×2)

自撰联《当谋奇特事;要做正常人》(246cm×31cm×2)

不过,对于书法家而言,最根本的创新应是书法本体的创新,艺术语言的再造。刘洪彪楷、隶、行、草四体皆能,而草书造诣最高,狂草更是摄人心魄。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张海认为,「刘洪彪是当代书坛创作的一个中坚力量。他的其他书体都不错,草书最突出,可以说有功(功底)又有新(创新),风格十分鲜明,这点在当代的草书家中是非常突出的。」中国书法素有南帖、北碑之论,南帖墨象流美、细腻,北碑书风方直、豪放。而刘洪彪的草书别开生面,兼取南北营养,融通碑帖所长,「隐约着帖韵,彷彿着碑意,非碑非帖,若秀若朴」,线质流畅隽逸而不浮滑,墨气雄健浑厚而不粗鄙,既弥漫着文人书卷气,又予人以厚重力量感,在对立统一中呈现一种正大气象,影响着当下草书的风向和流变。

《宣和书谱》曾赞草圣张旭「草字虽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无一点划不该规矩者,或谓张颠不颠者是也。」元代书法家赵孟頫跋云:「怀素书所以妙者,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故也。」观察刘洪彪的草书创作,亦是「翰不虚动,下必有由」。在其六十岁墨迹展中有一件复盖整面墙的巨幅作品,刘洪彪以相应字体抄录了自己数十年来临习过的百余种经典碑帖名称,见证了其下逮宋元、上溯周秦的师古历程。紮实的楷书功底锻就了严格的法度,深入的篆隶领悟涵养了高古的气息,娴熟的行草技法催化了灵动的使转,持之以恒的古法研习令刘洪彪草书深植于传统根基,打开了飞扬的空间。就像刘洪彪所言:「基本功紮实了,越放手,越尽兴,就越酣畅淋漓;基本功不紮实,一放手,一尽兴,反而是抛筋露骨、蓬头垢面。」

纵情任性 心驰神行

然而,仅有传统基本功的修鍊,并不能抵达草书艺术的堂奥。草书是抒情性、艺术性最高的书体。刘洪彪主张「师古不泥古,学人勿同人」,追求的是「囊括万殊,裁成一相」的创造性表达。在法度的持守和突破中,书家纵情任性、心驰神行于笔墨天地间,才是草书的玄妙之处,正如南宋朱熹在《晦庵论书》中《跋十七帖》所写:「不与法缚,不求法脱,真所谓—从自己胸襟中出者」。刘洪彪坦言,有时「写起字来不草、不放、不狂,就觉得不足以抒我情、不足以释我怀,不足以平我愤」,颇得「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之妙。刘洪彪的草书艺术之所以为世人称道,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人们被其作品中那种涣然彻然的情感心性触动、感染,进而引发精神上的共鸣。

自作诗《听雨挥毫》(246cm×100cm)

自作诗《听雨挥毫》(246cm×100cm)

有人不解,外表冷峻、为人沉静、做事严谨的刘洪彪,为何能写出情愫丰沛、狂放不羁的草书来?其实,「字如其人」,草书尤甚,这淋漓尽致的笔墨背后是一个率意随性、特立独行的刘洪彪:在中国美术馆两度举办个人书法展览,他将身为家庭妇女、含辛茹苦一辈子的母亲奉为开幕式嘉宾,与社会名流一起为展览剪䌽,诚乃至情至善;他在访问日本时购买排刷尝试用作书写工具,同行书家以为不过说说而已,结果第二年推出的排刷草书给同道带来惊喜,令人钦佩其探求笔墨张力的勇气,可谓敢想敢为;在书法学术界,刘洪彪素以敢言着称,书法评论充满善意,但不浮夸,不护短,在批评稀缺的当下,刘洪彪的忠言逆耳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他直抒己见的个性从未改变,真是我行我素。理性与感性,慎思与激情,持守与狂放……刘洪彪身上展现的这些「矛盾」,达成了某种自洽:对真善美的终极追求,刘洪彪从不妥协,毫不苟且;实现这些目标的路径,刘洪彪率性而动,随兴赋形。

草书是人生的投影,是生命的迹化。刘洪彪八岁失怙,作为长子不得不自理独行;十五岁辍学下井挖煤,瘦弱身躯过早地承担起超负荷劳作;二十岁入伍从戎,当放映员,干管道工,做文化干事,任政治指导员,高强度的忘我工作和体力透支,令其两度胃穿孔、四次肺胸膜破裂,几十年胃病缠身服药无数……不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困顿艰辛,从未动摇刘洪彪的文墨向往;「逆坂走丸、迎风纵棹」的成长历程,反倒激发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人生感悟和艺术求索。

自作诗《贺友人书法作品展》(120cm×120cm)

自作诗《贺友人书法作品展》(120cm×120cm)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东汉着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的这句名言,从刘洪彪的笔墨人生中可得妙解。「我年轻时比较坎坷,什么问题都遇到了,什么也都不怕,越挫越奋,没有得失心,不瞻前顾后,做事不亦步亦趋,不落窠臼。人生的历练,形成了对事物的看法,塑造了性格的稜角,也影响了书风的方向。」刘洪彪如是说。

刘洪彪这样阐释草书中的辩证法:草书字里行间,墨色笔法,篇章布局,都蕴含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在草书创作中,优秀的草书家在局部制造矛盾,然后借助笔法、墨法、字法和章法的辩证运用,消解冲突,保持张力,进而在总体上达至一种均衡和谐。

事实上,命运为刘洪彪安排的笔墨人生,何尝不是一次矛盾而又自洽的「创作」旅程:在孩提时播下了书法追梦的种子,却不得不直面梦想的一次次阻遏,而凭借坚韧、执着、豁达的品性,不断克服苦难,化解矛盾,突破变局,进而开阔着襟抱,涵养着心性,砥砺着书风,拓展着墨象的厚度、广度和高度,终令刘洪彪在不惑之后渐入一种从容裕如的佳境。

自作诗《二度兰亭曲水流觞所得》(620cm×246cm)

自作诗《二度兰亭曲水流觞所得》(620cm×246cm)

作为中国书协草书专业委员会主任,刘洪彪提出了「草书盛世可望由今人创造」的观点,在当代书坛引发热议。草书盛世的出现,离不开一代草书大家的诞生及引领。然而,草书大家之路,常人罕及:草书家必须敢于在既有成就的基础上否定自我,破茧扬弃,才能从新的矛盾中涅槃而出,心手相忘,臻入「无意于佳乃佳」的化境。

人们期待着「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刘洪彪。

责任编辑:张晴

新闻排行
图集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