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 快讯 > 正文

五年巨变·民生数据 | 1.2亿人外游冠全球 出行消费约7600亿

2017-09-29
「德国8─德国艺术在中国」9月17日在北京太庙艺术馆开幕。图为入场人士观赏尼奥.劳赫的作品 (资料图片)

「德国8─德国艺术在中国」9月17日在北京太庙艺术馆开幕。图为入场人士观赏尼奥.劳赫的作品 (资料图片)

【文汇网讯】 幸福生活不能缺少物质,但物质却非幸福生活的一切。十八大以来,中央致力改善民生,基本公共文化设施也逐渐完善。去年全国博物馆4109个,比2012年增加1040个。

2015年国家大剧院 「青少年艺术周」期间,小演员们演绎威尔第歌剧《阿依达》中的舞蹈「嬉戏」 (资料图片)

2015年国家大剧院 「青少年艺术周」期间,小演员们演绎威尔第歌剧《阿依达》中的舞蹈「嬉戏」 (资料图片)

经核算,2016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08万亿元(人民币,下同),GDP佔比4.14%,比2012年增加71%。去年全国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为800元,比2013年增长38.7%,年均增长11.5%;外游人次录得1.22亿,续居全球榜首,比2012年增加47%,旅游花费约7600亿元。难以量化的文化精神富足度,于民生数据中满布足印。

剧种琳琅满目 戏迷不亦乐乎

(记者江鑫娴、实习记者张子雯北京报道)「在北京能看到的剧种越来越多,精品不断,我的钱包告急!」北京大学生侯思源可谓资深艺术「发烧友」,一年用于欣赏演出、音乐会和展览的费用大约在2000元左右,去国家大剧院看歌剧和音乐会、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看话剧、去国家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等看展览已成为他日常生活一部分。回顾这五年来文化生活方面变化,侯思源说,感觉政府在文化方面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可供欣赏的高质量演出和展览越来越多,不论是剧院管理水平还是观众群体素质也有极大提升。

水平比肩美欧 外团纷至沓来

侯思源告诉记者,近些年国家大剧院每年都制作一部新歌剧,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每年会有新剧目上演。在他看来,国家大剧院在2015年制作的威尔第歌剧《阿依达》,其艺术价值就已能与纽约大都会剧院版、米兰斯拉卡歌剧院版本比肩。侯思源还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国外优秀剧目选择来华巡演,仅2017年一年,中国音乐剧市场就有十部来自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原版音乐剧登陆巡演。

剧院营业模式也起重大变化。侯思源常去的国家大剧院等近些年来在探索会员制,提升服务品质,剧院配套的餐饮设施、文创产品、市场调研、票价制定、线上线下艺术普及教育等相关服务越做越好,留住侯思源这类原有观众群体的同时,也吸引许多新观众。侯思源回忆几年前听音乐会、看歌剧和展览时,剧场里拍照聊天、博物馆用闪灯拍照,音乐会和歌剧中不合时宜鼓掌等情况非常普遍,如今观众素质高了,欣赏水平有一定提升。

2016年,中国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3.37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115.5%,年均增速21.2%。

「这些年出境游很少再跟团」

(记者江鑫娴、实习记者张子雯北京报道)「这几年自己出境旅游多会选择自助游或者半自助游,很少再跟团旅游。有时会因为工作比较忙没时间做攻略,就会在网上买半自助游,我和旅行规划师一起商量行程,他们负责帮我买机票、订酒店、规划路线。时间安排很自由,又省钱也不用做攻略。」在上海工作的陶先生是一位旅游达人,除走遍祖国大海河山,还喜欢利用假期到国外看球赛,并在当地游览一番。

落地签免签待遇日增

随着中国国民收入的增加,出门旅游成民众休閒娱乐最佳选择。2016年,在收入增长、旅游消费升级及签证、航班等便利因素影响下,2016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达1.22亿人次,消费7600亿元,继续蝉联全球出境旅游人次世界冠军。

2012年以来,陶先生已走过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新加坡、泰国、尼泊尔等许多国家,在国家积极争取下日益简化的签证手续、随处可见的中文服务和旅行方式选择,是他这些年来外游感受到的最直观变化。越来越多国家开始对中国游客实行落地签或者免签政策,有些国家体贴地推出时效长短不同的多次往返签证。

以前中国游客出国不是带很多现金,就是得办一张万事达卡,现在国外大部分商店都能刷银联卡,陶先生说:「法国和意大利的很多奢侈品商店、免税店,还有伦敦的哈罗德百货、巴黎的巴黎春天已开通支付宝,退税也能退到支付宝里,特别方便。」陶先生回忆道,最近几年出国旅游,经过各大机场几乎都可以不说英文。「巴黎的戴高乐机场有中文指示牌,伦敦希思罗机场免税店几乎全都有中文导购……」。

陶先生说,在自助游时比以前方便,如去柬埔寨旅游能直接在淘宝网上租到车。未来,他还打算去新西兰自驾游,尝试一种新的旅行方式。

孔子学院老师用心传播中华文化

(记者江鑫娴、实习记者张子雯北京报道)「有些学生会问我,中国是不是只有12个小时?中国没有圣诞老人吗?有人觉得中国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对此,我一一解答的同时,也深感作为中国文化使者的责任重大,希望能以一己之力为传播中华文化添砖加瓦。」

洋学生爱中国喜欢汉语

刚从罗马尼亚回国的北京语言大学志愿者麻清南,是众多中国文化传播者之一。去年9月23日,她来到罗马尼亚中部城市锡比乌的孔子学院,随后获安排前往南部城市皮特什蒂教学点教当地中小学生学习汉语。「在10个月教学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很多人知道中国,愿意了解中国,并且喜欢上了中国文化。周末在公园锻炼身体,经常会有缺着牙的小朋友,操一口罗马尼亚腔英语向我表达他们对中国的热爱和对汉语的兴趣」。

刚到皮特什蒂时,麻清南主要是带小学生,兼顾初中班。「课程性质是兴趣班而非必修课,必须靠实力才能留住学生,对不同年龄段汉语初学者采用不同教学形式。小学生课程大多采用任务教学法,用踢毽子来学习数字、在汉语歌曲中学习生词、在黑板上划头像学习五官、看小短片学习动物……对待中学生则通过小笑话和有趣中国文化来打动他们。课上大家是师生关系,课下则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在罗马尼亚教学的孔子学院志愿者孙香苓认为,介绍中国文化是每个中国老师的「必备课」,不断用心交流,让他们发自内心地认可我们国家。

近5年来,海外「中国热」持续升温。截至2016年年底,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的512所孔子学院及1073个孔子课堂已向海外中国文化爱好者敞开大门。许多中国人正为让世界上更多人了解一个生机勃勃、拥有文化自信的中国而努力。


责任编辑:乔一

新闻排行
图集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