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 快讯 > 正文

「灣仔碼頭」 獅子山下的奮鬥傳奇

2019-02-12

【文汇网讯】香港知名品牌「灣仔碼頭」創辦人臧健和日前離世,享年75歲。人稱「臧姑娘」的她上世紀70年代從內地流落香港,為謀生計,她靠推着一輛木頭車在灣仔碼頭擺賣水餃起家,成為獅子山下白手起家的奮鬥傳奇。

她的故事在1995年被香港無線電視台拍成電視劇《水餃皇後》。12日多家香港媒體在顯著位置刊登了臧健和去世的消息。

2017年6月,記者採訪臧健和時,她住的是200多平方米的「豪宅」,窗外正對着一大片墓地。臧健和曾說,當時挑選房子就看中了這裏的風景,經常對着墓地能讓人想明白很多人生道理。

1945年出生於山東的臧健和,早年因家貧輟學,後在醫院當護士。期間,她遇到一名泰籍華僑醫生,兩人很快結婚,並育有兩女。1974年丈夫返回泰國繼承遺產。1977年,臧健和帶着兩個女兒去泰國投奔丈夫,卻發現他已另娶了別人。臧健和帶着女兒離開泰國,輾轉來到舉目無親的香港。

因為當時不懂廣東話,謀生艱難,她只好每天工作20小時,做洗碗工、當清潔員、當夜間診所護士,但第二年因腰骨受傷,失去工作,住院期間更查出患有糖尿病。

當時香港還沒開通地鐵,人們主要通過坐船往返港島、九龍。於是,「打從娘胎里就喜歡吃餃子」的臧健和,自製了一輛木頭推車,忐忑地在灣仔碼頭擺起了水餃攤。

一段傳奇故事就此展開。從擺小攤到建立小工廠,再到佔據超市冰櫃速凍水餃的大半江山……至上世紀80年代中期,「灣仔碼頭」已成為香港家喻戶曉的品牌。如今,在香港大小超市冷凍貨櫃內,幾乎都擺放着灣仔碼頭的產品。

採訪中,她仍記得自己第一天擺攤的情景。當時很多香港人對北方水餃沒有概念,因為南方水餃更像大餛飩,餡料也以魚蝦為主。臧健和水餃攤的第一批顧客,是5個穿校服的學生。他們好奇地問,這是什麼東西?臧健和說,是北方的水餃。當臧健和端出5碗熱騰騰的水餃遞給他們時,既興奮又緊張。而5位年輕人嘗完第一口水餃之後的一句讚歎「好好吃啊!」在臧健和看來,那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

然而,開張順利之後還是迎來了來自港人口味的挑戰。她發現,大部分光顧水餃攤的顧客是從內地北方省份來港謀生的人,而祖籍廣東、福建一帶的人,仍不接受「厚得像棉被」的餃子皮。在經歷了一次顧客的「埋怨」之後,她苦思如何改良水餃皮令其更適合香港口味但又不失北方水餃的特色,如何從白菜豬肉餡的傳統水餃出發,開發一些適合南方人喜愛的鮮淡口味……

「既然在香港,我就要改良我的水餃,做他們愛吃的口味。」刻苦鑽研的精神,加上護士出身的她特彆強調飲食衞生,她的水餃越來越受到大家的喜愛。慢慢地,攤點前開始排起了長隊。

她曾說,賣餃子是為了謀生養女兒,「客人來吃餃子,都是在幫我過日子,他們是我朋友,我用最好的菜和肉,煮出最好、最認真的餃子來答謝他們」。

有顧客建議她給水餃起個名字,她抬頭看了下川流不息的灣仔碼頭,這是她們母女三人在香港命運轉折的地方,在這裏她收穫了大家的信任和喜愛,濃濃的感恩之情讓她幾乎脫口而出:「就叫『灣仔碼頭』吧!」

一年多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臧健和為人謙和又十分健談,言語間還帶着較濃的山東口音。談起自己的創業經歷,滔滔不絕,採訪中還笑着問:「我的口紅要不要補一點?」而當時的她,由於長期糖尿病及其他病痛,一隻眼睛視力已極其微弱,每周還要去醫院洗腎……

被問及香港回歸前很多人都要移民,有沒有想過?她斬釘截鐵地說:「吃餃子的人在中國,我不走!」

雖然已把公司交給別人打理,但她仍喜歡在家試驗各種水餃食材搭配。「我喜歡研究怎麼擀皮子最勁道、蔬菜與肉的比例怎樣最營養、最健康。我最近還打算開發一種新的水餃,把甜嫩的南瓜苗加進去……」接受採訪時,臧健和打開家裡的冰箱,裏面是各種最新款的「灣仔碼頭」產品,還有她自製的試驗品。她邀請記者品嘗各種產品,並溫柔地問,好吃嗎?有什麼要改進的?

她曾說過,小小的水餃中蘊藏着大智慧,它最百搭,無論用粟米和蝦仁、還是西洋菜和魚肉……不同的餡料搭配,都能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包容性很強。也正是這種多元,讓水餃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

雖然歷經坎坷,但臧健和晚年享受溫暖幸福的天倫之樂。大女兒幫她打理生意,小女兒在金融機構工作。在臧健和家客廳的牆上,掛滿了一大家人各種甜蜜照片,還有一幅是女兒送給母親的畫。畫中母女二人相互依偎,畫作下面還寫着「媽媽,現在你是我的女兒」。

臧健和說,女兒寫過一篇題為「媽媽笑了」的作文令她印象深刻,女兒在作文中寫道,當賣出第一碗餃子時,看到媽媽笑了,這是她受傷後第一次笑。臧健和說,兩個女兒讀了大學,能做有用的人,這是自己一生中最值得驕傲的事。

採訪中,談起自己人生經歷的苦難,她從來不迴避,更不抱怨,像說起別人的故事一樣輕鬆。雖然臧健和已離世,但她白手起家的奮鬥故事,將繼續激勵更多人前行。

(來源:新華社)

责任编辑:乔一

新闻排行
图集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