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网讯】(实习记者庄恭诚、记者梁珊珊 报道)2014-2015年度 VOLVO环球帆船赛进入第三赛段,参赛船只正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前往中国三亚的海上。中国香港选手郑英杰(Kit)在该赛段如愿登上「东风号」帆船,踏上 「回家之旅」,成为该项赛事41年历史中首位参赛港人。
沃尔沃环球帆船赛第三赛段于本月3日拉开帷幕,东风队始终表现出色,不仅在出港时就位列第二,不久后更超越阿布扎比队,佔据领先位置,并在接下来三天优势保持。与以往赛段领先情况有些不一样的是,这一次东风队的顺利领跑多了一些归心似箭的意味,因为在4000多海里外的目的地三亚,是梦开始的地方。
东风队船长夏尔这样评价Kit:「对于我们来说Kit是独一无二的。每个部门都在抢他——岸队希望他能留下帮忙,技术团队希望他能留下来学习,而我作为东风队的船长,则希望他能留在船队,与我一起在比赛中并肩作战。大家都喜欢他。」
在今届VOLVO环球帆船赛前两赛段的比赛中,Kit留在岸队。「在阿利坎特出发之前,船长告诉我要我留在岸队帮忙,他觉得我技术方面比较好,在岸队做后勤更好,也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在第三赛段,郑英杰成为继杨济儒、陈锦浩、刘学之后第四个亮相的中国船员,并且参与「回家之旅」,幸运之星也降临到他的身边。「我在船上的数字是8,因为我接替了阿浩的数字,我知道阿浩为什么选8,因为在中国8是个幸运的数字,是要发财的意思,也是希望一切顺利。」郑英杰说。
在很多不同的场合,Kit都解释过热爱帆船运动的原因。归纳起来无外乎四点:自由、驾驭、挑战、大自然。Kit曾表示:「帆船带给我自由的同时又让我有驾驭的感觉,还可以和大自然亲密接触,感觉跟其他运动完全不一样。帆船运动对头脑、应变、体能及耐力等都有极高的要求,是一项非常非常另类的运动。」、
郑英杰1980年12月在香港出生,小时候,父母希望Kit能够好好读书,将来做医生、做律师,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然而14岁时的一次偶然机会,Kit有生以来第一次接触到了水上运动,之后慢慢钟情于帆船项目。
从1998年起至2006年,Kit几乎每年都会参加一项帆船比赛,其中2000年更是先后在澳大利亚和意大利参加小型帆船比赛,逐步积累起经验。
2010年,已经在帆船运动中积累起丰富经验和技术的Kit,获得了加入美洲杯中国之队的机会。「当时中国之队是一位经常在香港的法国人负责管理,他希望找一名又懂英文又懂中文、还要懂船的技术并且喜欢帆船的选手。」
此时的Kit无疑是最适合的人选,他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这支队伍的一员。2年后,拥有160多年历史、一直以来都由欧美选手话事的美洲杯帆船赛上,第一次出现了华人的身影——Kit创造了历史。
2013年,一直以来都对VOLVO环球帆船赛有向往的Kit,获得了天赐良机。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赞助成立中国东风队,令这项赛事第一次出现了中国元素,在全球范围内招募中国船员的计划,也让具备潜力的中国选手得到了更大的平台去锻炼自己。
谈起美洲杯帆船赛和VOLVO环球帆船赛的区别,Kit表示,美洲杯帆船赛是场地赛(即港内赛),比赛船只是小型的极限40帆船,而赛事的最大吸引力在于更具有对抗性,用Kit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岸边有FANS在加油呐喊,自己比赛的时候会更有劲。」
香港体育发展需氛围支持
对于中国远洋帆船运动的发展,Kit坦言国内氛围还不如西方国家。例如,西方人周末的活动会愿意选择出海,中国目前国内很少有大帆船,即使有也很少人会玩。
Kit指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是其中一个因素。「工作就是工作,休息就是休息;但我们中国也包括香港,会总是想着要赚钱。」Kit还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以前自己不愿意读书,就跑去玩帆船,父母就认为是帆船影响学习,其实并没有什么联系。」
对于家人不支持自己从事帆船运动,Kit表示非常理解。「我明白父母是怕帆船不赚钱,担心我的生计。但他们现在也了解了,知道我不是随便玩玩,而是把帆船当作职业,所以他们现在也支持了。」
1996年,李丽珊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夺得香港有史以来第一枚、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枚奥运金牌。当时她的一句「香港运动员唔系垃圾!」可谓语惊四座,然而此后香港体育界再难有优异成绩出现。对于香港体育界的发展,Kit认为还是需要有氛围,人们的观念也需要有转变。例如,家人和政府都应当有投入和支持,应当多一些对运动员的保障,确保运动员付出努力收获成绩之后,也能不必为退役以后的生活过分担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