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网讯】(记者 朱烨 北京报道)今年5月,俄罗斯为庆祝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举行了盛大的红场阅兵,刘爱琴等6位中国老兵的后代亦在受邀行列。这位经历过中国抗日战争颠沛流离、又渡过了苏联卫国战争困苦坎坷的耄耋老人在对话本报记者时,表情安静淡然,但当她谈起红场阅兵以及即将到来的天安门阅兵时,依然有些激动。「70年的和平不易」,她追忆卫国战争时那些炮火纷飞的岁月时感歎道,「不觉得悲苦,但战争可恨,希望全世界能一起坚守胜利成果。」
红场阅兵如旧事重演 喜悦难自抑
已88岁高龄的她一直高举着父亲刘少奇及哥哥刘允斌的肖像,全程参与了俄罗斯庆祝卫国战争胜利的红场阅兵。她向记者兴奋地描述着,「前前后后走了5、6公里,当时太激动了,没觉得累,下午回到宾馆就散架了,也不知道吃饭,包还挎着就睡到了第二天。」
红场面积其实只有天安门广场的 1/5左右,刘爱琴总觉得太短,还没开始就快要结束了,「我们走的特别慢,不舍得离开,总想多走一会儿,走过一遍之后我们几个又返回去,想要再重新来一遍。」走过红场时,旧事彷彿电影胶片般一幕幕闪过刘爱琴的眼前,似乎每一步都浸染着过去的影子,那些青春雀跃的、炮火轰鸣的、饱含着泪水却又凝聚着希望的记忆,又一次浮现在这位老人的脑海中。「当年庆祝卫国战争胜利,就是在红场,后来战争平息上了大学,逢年过节的也会跟同学们去红场游行,现在以中国老兵的身份再次回到这里庆祝胜利70周年,感觉五味杂陈,」刘爱琴动情道。
忆卫国战争:武器今非昔比 劝日慎重反思
被红场阅兵勾起了过往回忆的刘爱琴,向记者讲述了那些战乱的日子。1941年6月22日凌晨,希特勒忽然撕毁「巴巴罗莎」协定,对毫无防备的苏联不宣而战,仅仅1个月时间就达到了莫斯科郊区,速度之快、杀戮之狠让整个苏联人民都为之惊慌不已。「窗户上贴了胶条,睡觉也不安稳,总能听到炮火声,天不亮就开始听到广播,有时候是战况或者斯大林的讲话,有时候也教大家如何应对,其中有两次我们听道莫斯科差点被佔领,心里怕极了,」她描述当时称,「即使是见惯了炮火的自己,也不免为那次战争的恐怖感到颤抖。」
战争刚开始时,德军的飞机几乎每天都在儿童院附近的上空盘旋,刘爱琴称,那时候像哥哥那样的大班孩子们要分期分批在房顶、门口等地方值班,随时观察飞机的动向,而中班的孩子们则负责保护更年幼、还没上学的孩子们撤离,「飞机只要一来,我们就立刻一人领着一个孩子往防空洞或者防空壕里跑。」因为战争的特殊性,使儿童院里不少的德国同学也蒙上了「德国鬼子」的阴影,但刘爱琴并不把他们当做敌人,「老师专门讲过,他们也是共产党的后代,跟侵略我们的德国兵不一样,有些德国男生还会上战场去打德国兵。」
随着战争的加剧,符合年龄的男同学们参军上了前线,而儿童院的女孩子们在学习之外,也担起了照顾伤病战士的重责。这些稚气未脱的孩子们不仅要为伤员擦伤口、洗纱布、写家书,还要日夜不停地为前线将士们缝制白斗篷、棉手套、军大衣等物资用品。日子随着战争时间的拉长变得更加难熬,为了吃饱,假期里的刘爱琴和同学们还会到农庄收庄稼,割麦子、挖土豆、刨胡萝卜,每个人手上都裂开了血口子,但没有人叫苦喊疼。经历了那段时期的刘爱琴是倔强而乐观的,虽然敌人的轰炸机随时会摧毁一切,饥寒交迫的煎熬又似乎永无尽头,但她始终愿意相信,希望永远存在。
整场战争的转机发生在1942年初,据她回忆,位于莫斯科以东300公里的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当时已经岌岌可危,整个学校的师生开始忙碌着把必需的吃穿用打包,准备第二天一早全部撤离到后方。「老师叮嘱说晚上不要脱衣服睡觉,以防夜里有意外,随时准备提前撤离,那一夜睡的也不沉静,快天亮的时候我们就睁着眼睛等通知了,谁知道等啊等,等到天光都大亮了,还是没有撤离的动静,然后我们听到底下有些骚动,住在1层的男孩子们忽然呼啦啦跑到2层,边跑边喊 『不走啦不走啦!敌人打跑了!莫斯科保住了!』我们女孩子愣了一会儿,立刻欢呼起来, 『乌拉!乌拉!』那一次之后,形势就开始好了起来,起码让德国人知道,佔领莫斯科并不容易。」讲起这段回忆,刘爱琴依然沉浸在喜悦中,对记者挥舞着双臂,彷彿回到了1942年初的伊万诺沃。
经历过战争的人,必不愿再次提起伤痛,更不愿重蹈复辙,这样惨痛的经历,一次已经足够,刘爱琴皱起眉头一字一顿地说,「真的再也不要战争了」。 战争何其苦,却能不以当时之苦为悲;和平何其幸,却也不以今日之幸为喜。她认为,二战之后能保持那么多年的世界和平,是当时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因此现在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十分有必要,胜利来之不易,和平更需坚守。「现代武器跟以前不一样,再有战争的话,地球都将不复存在了,」她忧心地说,「这么多年没有战争,值得庆贺,但是希望心胸狭窄的日本也能深深反思,再发动战争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