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网讯】(香港文汇网记者 袁巧 重庆报道)今年88岁的蒋印生是祖籍广东的侨胞,1927年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13岁时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第九批回到祖国,成为3193名南侨机工的其中一员。抗战胜利后,他选择留在中国,后定居重庆永川。作为国内现健在的七位南侨机工之一,蒋印生受邀赴参加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日前已启程飞往北京。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沿海口岸和对外交通要道先后陷落,国际军援运输濒临断绝。1938年底,新开闢的滇缅公路成为大后方唯一可与国际接轨的通道,但当时国内驾驶人员十分短缺,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号召广大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当时在中山小学读书的蒋印生听说这一消息,便暗下决心要回国抗战,年仅13岁的他瞒着父母,和另外4名同学一起报名参加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从1939年2月到1939年8月,3192名南侨机工先后分为9批前往祖国。
按照计划,所有回国服务的南侨机工,都要在昆明的潘家湾汽车训练学校进行两个月的军事和政治培训。受训1个月后,蒋印生被编入西南运输处华侨先锋队任驾驶员,驾驶3吨的大货车。滇缅公路全长900多公路,蒋印生负责的那一段200多公里,全是山路。「跑了半年,日本飞机开始轰炸。」蒋印生回忆说,日机轰炸频繁,运输队白天不敢上路,晚上跑又不敢开灯,非常艰险。「我的4个同学全都没能活着回来。」
直至1942年滇缅公路运输被切断,蒋印生等南侨机工通过滇缅公路为抗日前线运输的军需品和其他物资共计45.2万吨,平均每日军事物资输入量保持在300吨的水平以上,被誉为抗战运输线上的「神行太保」。抗战胜利后,倖存的2000余名南洋华侨机工一半返回南洋、其余留居国内,此时18岁的蒋印生也决定留在国内。
1979年,80高龄的老母亲通过外交途径找到了阔别40余年的蒋印生,母亲兄弟姐妹劝他留在印度殷实的家庭,他却对母亲说,「我的根在中国,我的心也在中国!」 目前,蒋印生老先生身体健朗,和相濡以沫58年的妻子韩红珍一直定居重庆。出发去北京前,蒋印生铿锵有力的说,「我已经准备好了,代表南侨机工接受国家的检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