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网讯】
△上图:爆炸中损坏的东海路站时钟
据央视新闻报道,9月12日,距离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已经过去了整整一个月。随着装有危险品的集装箱一个个被清走,事故核心区的地表危化品清理工作正接近尾声。但是谁都知道,这并不是结束。空气、水、土壤的污染情况如何?如何清理危化品?问题还有一大堆。
天津港「8·12」火灾爆炸事故过去一个月
核心区地表危化品处理接近尾声 废弃物收集刚刚展开
一个月后,当镜头再次聚焦这片至少165人殒命于此的土地,曾经的仓库、大厦、派出所已被全部拆除。最后一块危化品集装箱堆放区本周已清理完毕,核心区地表危化品处理接近尾声。在这2500吨危化品中,最令人生畏的680吨剧毒物质氰化钠,有近360吨被清理并安全运走,而其余300吨则散落于核心区及附近地区。工作人员一方面对整个区域进行洗消作业,另一方面密切监测水、土壤、空气中的氰化物含量。本周,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主任邓小文表示,核心区外围的空气质量已经达标。
站在爆炸产生的大坑旁边,天津市环保局水污染防治处处长贾丽泉对于空气已不太担心,而废水的治理成了这段时间最难啃的骨头。大坑之中,废水氰化物的含量一度超标约一千倍。一个月以来,向大坑中连续投药的方法取得了成效。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坑中水位也在降低,大坑没有一开始想像地那样深不可测。
在大坑的附近,一些罐装运输车正在进行抽水作业。爆炸发生后,除了情况复杂的大坑,罐装车抽水是清理核心区积水的最主要方式。到9月3日,在清理十万立方米污水后,地面积水已基本清理完毕,但连续的降雨又产生了新的积水。
在过去的一个月,低浓度的含氰废水被运往一些仓库封存,高浓度废水则送往天津市合佳威立雅危废处置中心。此外,部分废水被运往就近的破氰点进行处理。距离爆炸点仅300米的吉运东路明渠就是其中之一。这条入海渠被封堵后成为临时蓄水池,工作人员通过投放药剂降解氰化物。随后,浓度降低的废水会通过管道输送到一台破氰处理装置之中。经过处理的废水最终经由一条明渠排海。
△上图:这是事故现场的五台破氰设备之一。它可以根据水量大小、污水浓度大小调整药量的大小,从而保证出水达标。为此,每次废水排海之前,检测人员会沿水渠设置多个监测点位,必须所有点位达标才能排海。
在核心区污水量大大减少的同时,事故外围区域的污水量则显得更大。爆炸之后,由于地下管网破裂,核心区周边形成了四个大的坑塘,其中,最大的一块形成于一个地势低洼的工地之上,蓄水量达到5万立方米,工作人员必须乘坐小舟才能将药剂洒遍水面;同时,破氰装置也已安装,双管齐下。
与此同时,对于地下水的检测已经开始,而本周五,核心区内废弃物的收集工作也已展开。
待废弃物完全清理干净之后,关于土壤等的全面环境调查才将开始,并根据其未来用途评估是否需要土壤的修复和整治。这片土地要想恢复生机,还需要付出更长的时间的努力。
爆炸点周边小区居民生活全打乱
是去是留?业主面临抉择
离爆炸点最近的只有六七百米的万科海港城是受损最重的小区;而在爆炸点直径3公里之内,分布着15个以上的住宅小区。仅在爆炸点周围1000米之内,就有超过5600户住户。一个月了,他们在等待什么?
天津「8·12」爆炸事故发生之后,关于受损居民房屋如何处置,一直是附近受波及的上万户居民最为关注的。在一个月等待之后,本周,天津市滨海新区政府官网就此问题进行了解答,受损房屋业主可选择收购、修复赔偿和已售未交付住宅处置三种方式。选择被收购的房屋将按爆炸前一天的市场评估价和购房合同的高值,乘以1.3确定收购价格;而选择修缮的居民,则可以领到相当于住宅价款16%的赔偿款,政府负责免费修复门窗和公共部位。
选择收购还是修缮,走或者是留,对于在此次爆炸中受波及的每户居民来说,都是一个不太容易的决定。万科海港城、启航家园是此次爆炸中受损最为严重的小区,在这里买房置业的多是年轻白领,很多并非本地人,他们往往通过贷款购得属于自己的第一套房子。而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他们除了要应对租房、还贷、孩子上学等现实压力,他们还需要对未来的生活重新进行抉择。
在滨海新区政府官网的相关问题解答中,还明确了「房屋被收购后再次购买房屋,居民可享受首套房相关政策,可以购买保障房」等内容。目前虽然有近万户居民和政府签订了初步协议,但他们对未来生活依然怀有疑虑和担忧。
针对爆炸刚发生时部分住户房门受损家中财物被盗的情况,受损严重的小区外如今都搭起围墙加强了看守。而海港城、启航嘉园受损住宅修缮工程将在9月14日启动,以争取在冬季来临之前完成修缮工作。
保卫生产安全
治标的同时也要治本
天津的两声巨响,让各地百姓开始紧张周边的危险化工品生产与存储情况。就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化工厂事故接二连三。难道化工厂出问题也传染?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周一,浙江丽水一家化工厂发生爆炸并引发火灾。赶到现场的化工、环保专家根据企业提供的物料清单以及环评文件,认定燃烧物为甲醇、异构二甲苯,无剧毒品。在经过8个多小时的扑救,现场明火全部扑灭,没有出现人员被困与伤亡。而算上山东发生的两起化工厂爆炸起火事故,在天津「8·12」事故之后的这一个月时间里,这已经是出现的第三次危情。
在北京化工大学,几位教授也讨论了近期内频繁出现的化工厂事故,在他们看来,设备老化、缺乏资金,只是事故频发的客观原因,但说到底,还是日常的安全管理上出了问题。事实上,在天津港事故发生后,包括山东在内,全国都在进行危化品的安全监察工作。就在8月22日山东淄博这家化工厂发生爆炸事故的前一天,省里的督查组才刚刚离开。而紧接着,8月31日,山东东营又出爆炸事故,造成13人死亡。这让公众不得不去质疑,这样的督查到底有什么用?
显然,在化工行业的生产、运输、存储等流程中,类似于督查这样的外部监督,只是安全管理的一个环节,而边生产边整改,则是企业的常态,如果再加上生产中缺乏安全培训,面对危情缺乏应急处置手段,事故频发也就不足为奇。9月初,山东决定在全省范围内暂停审批新建危险化学品项目,停产1年以上的小型化工企业,一律关闭。这似乎也拉开了全国范围内针对化工行业的整改帷幕,辽宁17家城区危化品企业已有13家完成搬迁转产或关闭,上海港则宣布,原本靠近市区的外高桥地区三大危险品仓库全部搬迁。
记者在现场看到,被要求搬迁的港城堆场、华英堆场和江海堆场内,的确摆放着标有危险品的大罐,周边一千米内,社区、学校、地铁站、加油站也是一应俱全,但这样的危险,责任或许不该全让企业背负。因为这三个堆场,均建于上世纪90年代,远早于附近的居民区和生活设施。
化工企业无序的零散分布,城市忽略危险的大幅扩张,最终造成的局面,只能以化工企业的搬迁作为解决办法。8月底,根据工信部给出的数字,各省粗略统计第一批需要搬离密集居民区的化工企业超过1000家,总的搬迁费用约为4000亿元。
搬迁所需的资金怎么解决,搬迁后的污染残留如何处理,搬迁后又会不会造成新的污染?这场看似由天津港事故引发的化工企业大规模搬迁,需要解决的危情显然还有很多,但这也是城市和化工行业,在各自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去面对的。
每次出现重大事故,之后在全国范围内都会进行拉网式排查及安全大检查。然而,保卫生产安全不能只靠「一阵风」,治标的同时也要治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