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网讯】(记者 董晓楠 湖南报道)12月26日,中国首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浮商业运营示范线——长沙磁浮快线开通试运行。这也是目前世界上规划线路最长的中低速磁浮线路。
据悉,线路于2014年5月16日开工建设,起于长沙火车南站东广场北侧,依次设置长沙火车南站、榔梨站、黄花机场站,全长约18.55km,列车设计最高时速100千米每小时,最大载客量为363人。湖南磁浮公司董事长彭旭峰称,「根据相关规定试运行至少三个月后,磁浮快线才会对外开通载客。目前站内票务系统也已到位,但票价还未确定,届时会向市民征询意见。」
列车运行平稳 水杯不倒
记者搭乘首班列车进行体验,整个运行过程平稳,放置的水杯不倒,杯中水面波动较小,用分贝检测装置测量数值大约为60分贝左右,等同人正常说话声响。
中车研制磁浮的首席专家彭奇彪称,快线列车利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电磁原理,每节车底部安装20组电磁铁及悬浮稳定器,与轨道间保持8mm稳定间距,以电磁力支撑离车并推动前行。
他还表示,磁浮列车最小转弯半径只有50米,仅为地铁的二分之一,非常适合在市区内建筑间穿行。该型交通系统总成本约为2—2.5亿/公里,远远低于地铁交通系统的总成本。而车外按照1、3、5米的距离,辐射值分别比日常使用的电磁炉、微波炉、电动剃须刀还要小,而到了10米距离,其辐射量完全淹没在环境背景中难以检测。
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列车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从部件到系统完全自主研发。」中国中车株机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周清和介绍,此次投入试运行的中低速磁浮列车,由中国中车株机公司联合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国家磁浮中心等单位,依托近10年的技术积淀基础,历时一年多系统集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友梅表示,长沙中低速磁浮工程列车的成功研制,使得我国轨道交通产业主机企业及其产业链,攻克了中低速磁浮列车系统集成技术,研制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悬浮系统、适应1860mm轨距的悬浮架以及高可靠性的整车电气系统。这也填补了中国中低速磁浮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运用领域的空白,在世界中低速磁悬浮列车技术领域居于一流水平,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仅有4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效益、显着的推广和示范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