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谰@
上星期,特区政府宣布动用100亿元经常开支推出十项民生政策新措施,包括「2元乘车优惠」受惠年龄由65岁下降至60岁;改革长者生活津贴计划,把普通及高额津贴合而为一,每月津贴额划一为3,585元;逐步增加法定假期至17天;为低收入人士代供强积金;改善政府外判员工的待遇;多增加5千个过渡性房屋单位;为非公屋非综援低收入住户提供现金津贴;研究推行茤觓盒犐謘F为失业人士及就业不足人士,提供有时限的现金津贴等等。
豪掷百亿,气势磅銵A但其实并不新鲜,部分更是建制派政党、智库组织多年来努力争取却被政府诸多推搪,或以需时研究为由敷衍了事的。
以「2元乘车优惠」为例,工联会郭伟强议员2009年5月在立法会提出对60至64岁人士的支援议案已经清楚要求,另外上届各区区议会都有类似的争取,政府拖拖拉拉到今时今日才从「柜桶底」抽出。
最离奇的是,十项民生措施,没有一项是即时实施,有些还需成立工作小组研究如何执行,是典型的「出口术」。
试想,这些影响民生的政策在去年「11‧24」区选前提出,一些选情咬紧的选区结果会如何?究竟是高官们突然洗心革面,还是有意拖延至新一届区议会才出口术,大送「成功争取」给新任议员?
我自己就有亲身经历。我花了5年在地区争取69号绿色小巴假日途经九龙湾,经历了三任运输署的主事官员,收集万个居民签名,带领多次示威,举办多场居民大会,反复与署方讨论、争取,再讨论,原本署方承诺去年初落实新线路,后来又说因运输署高层换人,要延至去年9月开学实施;9月后又再无故拖延。结果终于等到反对派上场,今年1月初突然宣布开通。反对派当然大肆宣传,当成他们上场的第一个重大政绩。
同类的事例在其他地区多不胜数,政府终于「醒觉」,急市民所急当然是好事,成功不必在我,但政府这样做有什么后果,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