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 文汇报 > 文汇论坛 > 正文

「罩」住恐慌情绪对防疫更重要

2020-02-12

陈建强 香港友好协进会理事

非常时期须采用非常手段。防疫时期,政府必须祭出雷霆手段,保障口罩等医疗防护物资供应稳定,消除市民不必要的恐慌,这既有利防疫,亦彰显政府急市民所急,想市民所想,从而稳定民心。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出现社区感染,引发全城抢购口罩、囤积医护和民生用品等乱象。须指出,口罩虽能阻隔病毒,却「罩」不住市民的恐慌情绪,疫情总有平息的一日,不致于击垮社会,但市民的不安和不信任,却比疫情杀伤力更大,更快造成社会崩盘。

抢购潮增加防疫困难

新冠肺炎的最大威胁,不是死亡率,而是其高感染率和在无病征下的扩散。疫症一旦爆发,会在短期内令医疗负荷暴增,导致医疗系统、医疗资源无力应付,既造成大规模社区感染,亦易延宕误诊,引发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购买口罩是市民自我防备的首要措施,但在需求突然急升下,引发口罩「饥饿」效应,进一步刺激市民多买几个口罩,以求「安心」。

基于社会预期心理和恐惧不安被放大,香港出现抢购物资的情况,抢购潮发生在防疫物资上,更对公共卫生造成严峻挑战。全民抢购口罩,令真正有医疗需求的弱势者、病患、前线医护人员,以致需要接触大量市民的公务员和服务业员工,因缺乏足够的防护物资,对这些人士的健康安全带来不必要的威胁,亦加大疫情社区爆发的风险。

传染病虽然不会像台风、洪水与地震等自然灾害破坏基础建设,但会破坏经济、民生的正常运作,灾情的变化更瞬息万变,因此政府在防疫决策上,不能被动受疫情左右,而应果断作出超前规划,抢佔主导权,既要让市民了解疫情的最新状况,更要让市民了解政府最新的应对措施,做好适切的心理预期,减少不必要的恐慌。

多管齐下消除恐慌

如何引导合理心理预期、减少恐慌?

第一,必须建立和持续更新防疫物资的清单,优先照顾弱势社群和前线医护人员的需要,让高风险的民众放心,让前线医护及其他提供公共服务的人员安心工作,保持社会运作稳定有序。

第二,为减缓市民的疑虑,政府应将口罩等医疗物资列为战略物资,集中处理,再运用逆市场规律,包括分批管理、风险导向、资讯科技等方法,解决市民抢购、奸商抬价的乱象,提升市民安全感,从根本上消除公众的恐惧情绪。

第三,政府要推动社会建立正确的风险管控观念,同时尽快建立防灾防疫的物资储备,不要等到灾害、疫情发生时,才发现物资供应不足,引起恐慌和埋怨,市民不满的压力落到政府,又令政府的应对更进退失据。

第四,政府在进行全球采购口罩,同时应联系药房、行业商会,统计最新货存量、短期进口量、到货批次和日期,持续向外公布和更新。若存货量太少则应拿出应变方法,让市民安心,毋须盲目抢购。至于如何避免一再出现对物资供应不足的紧张,政府更须提早预备,做好预案,明白防疫期间,保障民生必需品与股市护盘同样重要。

读文汇报PDF版面

新闻排行
图集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