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颖 民建联中央委员兼专业事务委员会副主席 全国港澳研究会成员
新财政预算案提出多项利民纾困措施保就业振经济,而让香港市民最开心的是18岁以上永久居民每人派1万元。根据财政司数据显示,2014/15年度政府经常开支约3,000亿元水平,2018/19年度经常开支已达4,000亿元水平,而医疗及公共服务支出大增,政府就近年医疗系统负荷提出具体措施,于2020/21年度向医院管理局提供750亿元经常拨款,较2017/2018年度增加35%。可见政府虚心聆听民意,在经济困境下,为改善市民的生活和医疗质素作最大承担。
按照财政司数据,政府目前财政储备约11,000多亿港元,相等于政府约26个月的开支,政府单靠土地相关收入,已不足以满足经常开支。
政府在2019/20年度出现赤字约378亿元,一年间经常开支增加了400亿港元,政府预计2020/21财政年度赤字为1,391亿元,远高于收入的增幅。
数据反映,香港未来几年经常开支会持续增加,主要是人口老化政策支出,包括65岁以上长者两元乘车优惠的开支急增至14亿元;长者医疗券2018年时已增至约28亿元。政府未来更要实施60岁的交通津贴等经常开支,可见政府需要开拓新的经济来源,增加收入。
与此同时,疫情打击经济,估计政府在未来3年税收和土地相关收入会逐步减少,政府预料2021/22至2024/25财政年度赤字介乎74亿元至170亿元。
政府提倡逆周期「振经济、撑企业、保就业、纾民困」措施是必需,但不能再靠以往的经济模式振经济,要持续发展高科技,吸引外资来港投资,将科技行业打造成政府未来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因此,政府要反思、检视公共财政管理思维,推动多元经济发展,增加库房收入,贯彻「量入为出」的财政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