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隆 「就是敢言」副主席
财爷刚刚宣布派钱一万大元,看到不少建制派朋友纷纷在网上表态「成功争取」、「代表民意」等等。笔者忽然发现,这批朋友不是都在刚刚过去的区议会选举中落败了吗?无论胜败仍坚持服务市民固然可敬,但若继续沉迷做「影子区议员」,而没有深刻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也没有密切注视整个政治气氛的演化,9月份的那一场选举,会留给建制派怎样的一个「惊喜」?
积极布局 VS 非战之罪
笔者审视一场选举会从大势、中局、微观三个层次去思考:大势是营造触动选民现身投票的社会气氛;中局是选举工程的预备与推动,以吸引选民站到身边为目标;微观是诸如候选人的应对能力等特定因素会如何来影响选举。如将选举视为「无硝烟的战争」,这大概就是孙子所言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总和。
这三个层次,是建制派在失败后仍继续忽略的,最终结果可能是一场更大的失败。笔者有此担心,那是因为自去年11月25日起,笔者在多场「赛后检讨」中都听到「非战之罪」的说法。而且笔者看到,反对派针对9月立法会选举已开始全方位地布局,从理论到行动,层层分工。分区直选、功能组别的布局可谓泾渭分明,目标就是力争来届议会过半。当反对派目标明确地开工,建制派与此同时仍在四出抢口罩转发给市民,以及告诉社会,自己「成功争取一万元」,如果这视为今年9月的选举热身,笔者对结果深感担忧。
直面「反对派议会过半」危机
立法会选举的70席次分别由五区直选、功能组别各自产生一半。35席地区直选预期建制派仍可保持一定局面,受益于「比例代表制」,故虽然也是一人一票,但不太可能出现去年区选一面倒的局面。参照去年区选数据,建制派仍可保持大约四成的得票率,笔者预期可保住13至14席。
真正关键的战场在35席功能组别,反对派在2016年已夺得11席,这批席位今年9月很可能仍由反对派「继承」。而因为去年反对派垄断区议会,由区议员互选产生的「区议会(第一)功能界别」议席(现为刘国勳),将首次由非建制派夺得。这样算起来,反对派已有最少33席,只要再争取多两到三个界别,反对派将首次成为议会中的大多数,主导议会工作,甚至剑指来届特首选举。
双方对这盘账都了然于胸,但问题是双方如何进行备战与攻防?反对派先有戴耀廷、沈旭晖等学者不断发表抹黑政府的言论来凝聚民意,为地区直选助力。此外在特定具优势的功能组别中密集地注册团体、筹组工会来开拓票源,甚至已经由过往一两年的鸭子划水到现在的「明张目胆」地推动,已经收效颇丰。
建制派仍有不少人深信去年高达7成以上的投票率是「异数」,自己的落败可谓「非战之罪」,必须继续深耕地区,依靠传统「K石仔」服务地区的方法来累积更多选民支持,并希望透过增加选民登记来开拓新票源,但对专业的政治理论、选举公关服务、专业政治人才培训方面缺乏重视,对建制派原具优势的一些功能组别,也欠缺巩固票源及防御性的守护。
笔者要指出,不是传统的方法没有用,只是在新的政治大势下,只有新的策略才能迎头赶上。
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我们不是说乌龟不会动,只是兔子跑得实在快,除了寄望兔子骄傲地睡一段时间,乌龟是不是该想想其他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