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乐士
香港的反修例示威去年6月演变为暴力冲突后,一直受到国际特赦组织(Amnesty International )的「关爱」。该组织不但没有谴责黑衣暴徒大肆破坏商舖,施行街头暴力导致人命伤亡,反而把维持治安的警察刻划为恶棍,无疑已沦落为反华势力和「港独」分子背后摇旗呐喊的助威者。
英国律师本奈森 (Peter Benenson)于1961年创立国际特赦组织,以宣扬《世界人权宣言》载列的人权为宗旨,认为改变人权状况要从「秉持事实」做起,并承诺致力搜集「政府和其他各方面侵犯人权的行为」,理论上也涵盖示威者违反人权的事件。国际特赦组织于成立初期取得重大成就,最终在1977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表扬它在「捍卫人类尊严」方面的工作。
失客观持平信誉亦渐渐消逝
可是风光日子过后,该组织的客观持平作风已大江东去,信誉亦渐渐消逝。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曾以「荒谬」来形容其报告,以色列外交部曾指该组织「立场偏颇」,而罗马天主教会更敦促信徒不要向该组织捐款,其中马丁诺枢机主教(Cardinal Renato Martino)指它已「丢失其使命」。
轲霖(Nicholas Bequelin)于2019年1月接任国际特赦组织东亚区域办公室主任后,该组织的声誉进一步衰败。「港独」分子自去年6月向社会宣战,该组织便毫不犹豫把客观性抛诸脑后。它从不谴责暴徒投掷汽油弹、袭击警察、殴打无辜内地游客和本地居民、破坏公物和商舖等种种暴行,却一而再地把社会动乱归咎于维护法治和除暴安良的香港警察。
其后,国际特赦组织在今年1月发布的《2019年度亚洲区域人权报告》再度指控香港官员打压民运、违反人权。讽刺的是,它只字不提参与「反送中运动」的暴徒犯下的真正侵犯人权的种种罪行,当中包括:一名年迈的清洁工被暴徒投掷的砖头击中而死;暴徒放火焚烧持不同政见的市民;暴徒佔领机场,对游客滥用私刑;大肆破坏私人企业财物、损害香港居民的生计。国际特赦组织东亚区域主管轲霖(Bequelin)却难以掩盖自己对这些暴徒的敬佩,竟然喜形于色地说:「无论是在因特网上还是现实生活中,由年轻人主导的抗争行动挑战了香港的现行秩序。」
国际特赦组织在3月5日发布的报告中再次暴露了它的真面目,该报告指称「香港警方采取了粗暴的策略,包括殴打」。事实是,香港警队为了将暴徒绳之以法、拆除他们制造的炸弹,共有550名警员受伤,警队的行动应得到国际特赦组织的讚扬。可是轲霖却选择附和示威者,只是叫嚣要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调查所谓的「警暴」。
有关香港报告经常歪曲事实
我们留意下轲霖的背景,箇中缘由便不言而喻了。轲霖在2015年加入国际特赦组织,此前,他在总部设在纽约的「人权观察((Human Rights Watch)」 组织任职高级研究员。他在「人权观察」工作9年多。「人权观察」打荋ㄓ氻迨j洲人权的幌子,暗中却是在远东等地区推进美国的外交政策,因此总是盯茪什瞗C事实上,在轲霖加入国际特赦组织之前不久,国际特赦组织曾在2014年5月发表一封公开信,指责「人权观察」与美国政府维持关系密切。那封公开信有100多位着名人士签署,包括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埃斯基维尔(Adolfo Perez Esquivel)以及麦奎尔(Mairead Corrigan)、前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史朴内克(Hans von Sponeck)以及前联合国巴勒斯坦被佔领土人权状况问题特别报告员福尔克(Richard A Falk)。这个观点也得到了公正外交政策组织(Just Foreign Policy)前政策主任纳曼(Robert Naiman)的支持,他揭露称:「『人权观察」』常常受到美国外交政策所左右。」
明了轲霖长期以来与「人权观察」关系密切后,国际特赦组织有关香港示威运动的报告经常歪曲事实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国际特赦组织自诩以「事实」为依据,但其日内瓦总部却任由轲霖在东亚地区随意而为,令人担忧。如果国际特赦组织还希望挽回声誉,那么就应该回归创始人本奈森所宣导的客观公正。国际特赦组织应该好好清理门户,否则,它再无机会出新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作者是前刑事检控专员。本文的英文版刊登在《中国日报》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