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波 正思香港总裁
新冠肺炎疫情与黑暴相叠加,令香港零售、旅游、运输、餐饮、酒店业等等雪上加霜,基层就业市场近乎灭顶之灾。而世界经济在金融危机、疫情、石油战的多重打击下已是兵荒马乱之局,需求不振,资金却步,外部的经济拉动力也明显减退。内外交困,香港经济衰退的帷幕方拉开一角。黑暴、纵暴势力一直高喊「生于乱世」的口号,如他们所愿,终于成功制造了一个如假包换的乱世。
社会运动群体极速膨胀
与半年前相比,香港社会业已出现两个结构性的变化,首当其冲的是失业人口的大幅增加。中银香港的研究报告显示,香港总就业人数从2018 年底的387.26万人,减至去年9至11月的383.06万人,锐减4.2万人,加上每个月新增逾3,300就业人口,估计去年首10个月流失了逾7.5万个就业机会。多重因素造成的经济衰退期,这批失业人口难以在短期内找到养家餬口的机会,失业很可能长期化,否则需要接受大幅减薪。大多数家庭的资产负债表很可能都会面对巨大的调整压力。减薪、失业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终究会投射给政府和建制阵营,转化为政治压力,甚至可能变为街头的新生力量。
经历过半年多血与火,反对势力建构了一个联系更为紧密的街头运动社会网络,这是另一重的结构变化。但凡对社会运动有基本认识的朋友都知道,因特网和社交媒体的影响固然不容低估,但是绝非大规模街头运动爆发的决定性因素。所谓「无大台」、「Be water」的论调,更像是迎合西方自由派媒体读者需求的造神之作。不论是台湾还是香港,过去十年间,各种政团机构通过不断策动街头运动,不仅累积组织经验,同时也在不断扩大街头运动的人际网络,建构了一个庞大的社会运动群体,街头对峙的共同体验强化这一群体的聚合度。这才是支撑大规模街头运动的基本因素。过去半年,在非法「佔中」期间构建而成的街头运动人际网络极速膨胀,大举吸纳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新血,而包括台港之间的跨境社会运动网络也显然同步强化。
站在历史十字路口的选择
失业人口的陡增与街头运动人际网络的膨胀,加上夺权路线图的煽动,已为下一场「反中」运动准备一堆又一堆好干柴,烈火似乎一触即燃。现有政治制度之内的和平夺权也在加快脚步。去年11月25日地区变色,反对阵营席不暇暖,立即转向对各个界别的动员。成立工会,攻可在界别内策动罢工等不合作运动,如「医管局员工阵线」般所为,守可在界别内鼓动选民登记,推动立法会功能界别和选委会界别分组的变色。今年9月抢攻「立会过半」,明年12月在选委会内冲击「反中600+」,即使建制阵营以洪荒之力力阻「双过半」,但是随茪牊黻}营一再逼近管治临界点,「一国两制」已经岌岌可危。
必须要强调的是,今日之香港,在三重危机之外还有一重从未有过的挑战--来自美国的制裁压力。美国国务院正在根据去年底通过的《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起草首份年度报告,不仅仅是对「一国两制」指手划脚,而且可能针对特区政府和警队,出台制裁名单。反对阵营和反华势力还在加紧游说西方多国国会,推动制定涉港的相应立法。此举旨在遵照美国《全球马格尼茨基人权问责法》(马法),在西方拉起一张大网,建立一个干预香港管治的「马法阵线」。在时间节点上,相关的政治操作很可能与立法会选战高度重叠,如同去年的区议会选战一样。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香港是继续沉沦,还是由乱转治?是正气上扬,还是乌云压城?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在这四重危机叠加的非常时期,香港人该作出怎样的抉择呢?当我们拉宽历史维度,从更高的全球视角来审视,香港当下所面对的治理危机,不过是种种深层矛盾与冲突之表征。 (续昨日,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