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健 香港亚太研究所经济研究中心成员 美国克林信大学经济系副教授及资讯经济计划附属学者
新冠疫情可谓防不胜防、抗未能抗。经济学的成本效益计算,就是要在防控疫情和降低经济冲击两个相互矛盾的政策目标取得平衡,把疫情控制到对整体社会损害最低的水平。在控疫方面,中国和美国这全球两大经济体,怎么比?
比较中美两场控疫战,从经济学角度去比就是比较两地控疫措施的成效。比较中美两地控疫措施的成效,我们要事先知道控疫的成本与效益之所在。
新冠疫情冲击医疗系统
从成本效益角度分析,因控疫措施有效降低新冠肺炎感染率和死亡率若干个百分点,便会减低因染病而导致生活质素和生产力下降甚至死亡带来的损失。过去数十年健康经济学估计,美国人的「统计生命价值」(Value of Statistical Life)平均约为700万美元,而每人按年的「统计生命价值」一般在成年后随年龄增加而逐步递减。不同程度的生活质素下降、工作能力丧失、额外医疗成本等,同样有数得计。
以美国流感为例,我的一位芝大老师曾估算,降低一般肺炎和流感的死亡率一成,可为美国带来4,080亿美元的社会效益。控制新冠肺炎的社会效益比控制一般流感的可能更高,主要原因是死于一般流感的多为长者。
去年数据显示,有病征和去看医生的流感病人当中比例最低的就是65岁以上的长者,但留院和死亡的比例最高的又是这批长者(超过7成死亡人数是65岁以上的长者)。Mortality displacement(亦称harvesting effect),指的便是热浪或疫症等夺去的生命,死者本身都是命不久矣的。
相比之下,因感染新冠肺炎而需要住院的比例较高,医治的时间也较长,而痊癒后的后遗症亦似乎更严重,因此有效控制新冠肺炎的社会效益是可想而知的。
住院比例较高,亦导致控制新冠疫情有特殊的社会效益。任何地方,包括医疗系统最先进完备的地方,当病人比例超过一个临界点,医疗系统都是负荷不来的。无奈,以上地方的疫情扩散,超过了当地医疗系统的临界点,愈多医护人员受感染,疫情便愈失控。控制疫情的扩散速度,让病人有秩序地接受适当治疗,可以为社会带来很高的效益。
论控疫效益,效益与收入和人口成正比。论GDP,中美是全球两大经济体,因此两国控疫的效益之高,可谓不相伯仲。
另一方面,不同的控疫措施亦各具成本。封路封城等极端措施,为经济带来的冲击都是有数得计。这有数得计,却不是简单以产出佔GDP比例去估算。据第一财经研究院的估算,疫情加上封路封城等极端措施,将导致全年经济增长下跌最多约两个百分点。
中国控疫措施符合成本效益
「由于错过了控制疫情的黄金时间窗口,又恰逢春节全国人口大流动,导致疫情传播范围极广,规模极大,新冠病毒疫情由此成为自2003年的SARS以来中国最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其导致的经济损失和金融市场压力也将成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面临的最严重的经济金融冲击。」开宗明义,第一财经研究院的报告解释两大因素导致新冠疫情成为中国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经济金融冲击。
疫情大规模爆发,封路封城是迫不得已的控疫措施。控疫成本高,皆因控疫的效益更高。
如何在防控疫情和降低经济冲击两个相互矛盾的政策取得平衡,可以参考惠州市早前发出的一份通告,通告列出企业复工审批时间安排如下:(一)工业企业:(1)规上工业企业(产业链配套企业),分批以5个阶段审批(2月10日-2月24日);(2)规下工业企业,分批以3个阶段审批(2月25日-3月4日);(二)服务业企业:分批以3个阶段审批(2月10日-3月4日);(三)建筑业企业:分批以2个阶段审批(2月24日-3月24日)。
要留意两点,其一,复工审批的时序安排,是产业链配套、重点外贸、销售额大、物流服务、送餐外卖、政府投资项目及重点民生工程等优先处理。由此可见,内地政府明白产业链配套物流服务等行业牵一发而动全身,停产会带来较大的经济冲击。
其二,是复工会否再次令疫情恶化。据我所知,回乡过春节的工人要到城市复工,须先得到当地政府批准,而自大规模封路封城后,每村每天都会派人逐家逐户为村民检查体温;离开时要先取得证明14日内健康状况良好才会放行;电讯公司会提供资料给政府证明民众过往行踪,工人到达复工的地方,会再进行核实,这些措施就是管控疫情再次爆发的风险。
从封路封城到有秩序复工,中国的控疫措施总算符合成本效益。(未完,明日续。)